“微笑”表情引质疑 表情包不该为个人偏见买单

时间:2019-11-25 09:55:42 来源:川北在线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26.5%的受访者经常使用“呵呵”“嗯”“哦”等词语或微笑、再见等表情。55.6%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网络社交礼仪可以让人更轻松地表达情感,51.2%的受访者则认为这样会导致人们在网上聊天时小心翼翼,生怕被误解。(11月21日《中国青年报》)
 
  无论是微笑表情还是“呵呵”“嗯”“哦”等词语,都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本身就是为了传达信息,使得枯燥无味的文字也具有感情,就其本质而言,本就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语言符号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从前,在人们看来是友好、快乐的表达方式,在当下浮躁的社会却成为了一种蔑视与不满。真正变了的是这些感情符号吗?并非如此,而是人们对社交礼仪的认知有了变化。
  过度追求理解的统一化实则是对人际关系的忽视。纵使有一万个原因去为自己的“正当理由”辩解,纵使有一百种方法去过度剖析表情的构成,但表情和词语从一开始就是双方在聊天时自然使用的,对一些过于“玻璃心”的人来说,他们本身对社交礼仪就有就有着一定的误解,甚至把一个简单的表情上升到对对方有着不好情绪的表现,正是这样的狭隘偏见造成双方理解的偏差。
 
  毫无疑问,社交礼仪是人们需要不断钻研的一门学问,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把这个作为自己久经网络世界,忽略人际交往的一个借口,也不代表这一个简单的表情或词语就能总结概括一个人的情感表达。网络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小社会所有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表达只能通过这极简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即使不谈微笑表情是否有多重含义,人们对于网络世界中的感情符号也该多一些包容。
 
  人们应该不断提高语言符号的适用性,而不是一味的把自己的个人理解强加上去,使得这些,忽略了这些符号的语境的同时更忽略了自己的人际交往。文 / 陈施谕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