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让走远的孩子熬成爸妈的客
时间:2019-02-13 10:58:15 来源:川北在线
2月12日的《沈阳日报》转载了一篇刊登于《人民日报》题为《走远的孩子,都熬成了爸妈的客》的文章,清晰的行文脉络,感人的言语表达,不禁让我们感叹,有父母的地方才有家,才是牵挂。
红梅花儿香飘云天外,春运的人潮一波接着一波连绵不绝了四十年,就如同今年春晚小品《站台》演绎的一样,车站作为铁路春运的一部分,也作为一个特殊的载体,见证了“年”这一源远流长的意象给奔波在外渴望回到港湾与家人团聚的游子带来的酸苦辣咸。别离,是大时代的痛;相聚,是疼痛痊愈后的喜。
有人说,工作后故乡只有冬,再无春夏秋。在春运的档口,再也找不到比摩肩接踵、水泄不通更恰当的形容词来描述,但这依旧阻挡不了游子们返乡的热情,他乡安置不下的灵魂,只有在家才能安放。
正是因为自古以来的情愫,才促使了铁路部门这40年来的蹄疾步稳的改革创新。《法制日报》在2月5日刊发的“绿皮车到高铁,从’一票难求’到’再也不用久久排队’的互联网购票,从缓慢的人工检票到以秒计算的人脸识别;从车厢里的水泄不通,到干净整洁、无座乘客大量减少……这一系列变化就发在春运40年间。”一文吐露出40年间的日新月异。
从1997年的第一次大提速开始,中国铁路经历了六次铁路大提速,将运能提高了18%。近些年,高铁开始慢慢占据了客运的“半壁江山”,快速、便捷的乘车体验让满满的乡愁能够有的放矢;曾经蜿蜒在售票口的“长龙”也被网上购票这场“风暴”带去了远方。不说同40年前相比,光是这几年大相径庭的变化,就足够让人啧啧称奇了。就连往年川黔陕甘这些春运运输的“短板”,近年的春运也进行了大幅度扩容。西成高铁、渝贵铁路、兰渝铁路、宝兰铁路四条铁路给出行的群众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蜀道难”这一困扰我们千年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前些日子,江西赣州火车站迎来了一辆满载600名在粤务工农民工的“爱心专列”。这样的扶贫专列已经不再是个例了,在春运奔流不息的人群中,困难旅客的心声不再被熙熙攘攘的人流掩盖,设置售票绿色通道、刷脸便捷进站、铁路与其他交通部门“无缝中转”、服务到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针对各省市困难旅客进行分析,合理安排开行车辆,贴心、人性的服务,让春运又添上一层“温情”的外衣,让春运的温暖不止弥漫在一节小小的车厢里,更笼罩在广大旅客载满浓浓乡愁的心间。
春运变革的方向是铁路发展的主旋律,也是“交通强国,铁路先行”重要的标尺,更是一个引导铁路自身形象的良好平台。在这个舞台中,“观众”换了一批又一批,“演员”却如流水,粉墨登场、唱念做打、坚守在自己的方寸之间。春运的“平安、有序、温馨”,他们真的付出了很多,我们当然会记得《相约零点三十七分》那样的“神仙爱情故事”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也要看见他们用责任和担当努力实现着“让旅客体验更美好”的春运目标,那只是200万铁路人的"微光",每一个遗憾都会变成故事的花纹,在这五彩斑斓的故事里,19年兴起的“反向春运”更是让每一个小家的见面团聚“稀疏平常”,所谓“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我们在流动的中国里努力奔跑,努力追梦,当起点和终点的距离慢慢“拉近”,当车窗外绵绵不绝的田野留在眼中的只有残影, 当“春运”的烙印渐渐模糊,当远走的孩子不再熬成爸妈的客,或许就是一个最完美的春运了吧。(李翰祥)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