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最牛钉子楼”十四年难拆除
调查动机
在旅游名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黄金旅游线路——漓江边上,有两栋被拆成框架的楼房,里面住着20余个老人。因为在14年前就已被列入拆迁范围,他们被媒体和当地民众称为“最牛钉子户”。那么,他们为什么在随时可能倒塌的楼里一住就是14年?其背后有着怎样的矛盾利益冲突?《法制日报》记者赶赴实地进行了调查。
中午11点40分刚过,82岁的申玉淑叫上比自己小一岁的老伴尹宏基,从五楼一步步爬下来,到一楼门外临时搭起的棚子里,准备吃午餐。
棚子里摆满了各式各色的沙发,10余个比他们稍年轻一些的邻居已经围着几个电热炉子等在那里,一对中年夫妇在其中一个取暖的炉子上,支开一个大锅,正在煮着大家的午餐。
在旅游名城广西桂林市黄金旅游线路——漓江边上,这个墙上写满了反对拆迁标语的棚子及其所倚靠的两栋被拆成框架的楼房,与江两岸风景格格不入。20余个老人抱团在这里坚守着他们最后的大本营。
因为在14年前就已被列入拆迁范围,相关行政审批和法院判决也显示,两栋楼房依法应拆,他们被媒体和当地民众称为“最牛钉子户”——尽管这样的称呼并不准确,因为两栋楼房系桂林市房管局的直管公房,他们只是原先的租住户,并无产权。
而“最牛钉子户”的形成,正是源于14年前一次进行到一半的公房改革——在已经向房管局缴纳预售款并取得收据以后,他们的购房申请最终未获审批——他们因此而认为自己是受骗者,在此“钉”下。
12月20日,呈现在《法制日报》记者眼前的楼房,其内部几乎已被完全掏空,危险程度超乎想象。一名留守其中的老人对记者说:“我们就是在这儿等死的。”
“最牛钉子户”住危楼
他们对所有人保持着警惕。12月20日上午10点刚过,当记者第一次走进桂林市滨江北路98-112、114号建筑楼下的临时棚子时,几个老人正围着电热炉子取暖。
尽管棚子外的废墟上竖着各式各样的牌子,两栋楼房所有能写字的地方也几乎都写满了标语、控诉,但当记者表明身份后,几名老人却并没有任何想倾诉的意思。
相反,在记者出示证件并提出采访请求后,一名老人坚决阻止了其他人说话,并拒绝了记者采访。“我们被骗过太多次了,不能轻易相信你。”这名老人说。但他允许记者到楼里看看。
这是一栋六层楼的建筑。从外部看,虽可明显看出经历过拆迁,但结构尚完整。但走进里面会发现,它几乎已经只剩一个框架。
进门往里右手边的一个房间,几个妇女正在闲聊着,而这个房间的顶已经被打穿,这里的住户用几个木头和塑料薄膜,勉强将其补上了。只要不漏风就行,因为二楼已经无人居住。
申玉淑就在房里,听说了记者的来由,她坚持带记者去看看她位于六楼的家。
走上二楼才发现,这栋建筑里除了一楼还留有水泥楼梯外,其他的楼梯已经全部被拆除,申玉淑家的年轻人和邻居们于是用木头自制了楼梯,几乎毫无角度地固定在墙边上,用于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