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发办: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带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时间:2015-06-23 19:04:20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四川省农发办

  所谓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是指在区域性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下,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农产品品种和基础优势,以产业化为基础、效益为中心、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组织新模式为纽带,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和提升竞争优势为目标,形成具有某种特色空间上连片且具有相当生产经营规模的主导产业区域。

  国际上成功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经验一再表明,引入工业理念和机制,集中力量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根本举措,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四川省农发办在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支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11~2015年,省级财政共安排6.3亿元农业综合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带发展项目资金,扶持酿酒专用高粱、宜宾早茶、泡菜基地等优势特色产业带发展项目171个。

  一、着眼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规模优势

  四川人多地少,地形地貌多样,耕地碎片化问题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单家独户的小而散的产业发展模式很难取得规模效益,更谈不上市场竞争,不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集中连片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有利于改变土地经营过于分散导致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偏低的现状,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经营。

  一是根据企业加工所需原材料的生产需要,建设集中连片的规模化优势农产品基地。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急需规模化的优势农产品基地提供优质原材料。白酒是四川省宜宾市和泸州市的主导产业,但加工所需原材料——本地优质酿酒专用高粱短缺,需要从东北购买。为解决原材料短缺问题,从2010年开始,省级财政连续四年集中投入优势特色产业带发展项目资金7700万元,为白酒企业建设集中连片的酿酒专用高粱基地8.5万亩。

  二是根据农业机械化耕作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应用需要,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优势特色产业带发展项目亩均投资标准略高于国家高标准农田投资标准,增加投资主要用于适度田形调整,以适应机械化耕作需要。大力支持项目区业主和农户推广应用有机肥、病虫害生物防治、土壤改良等农业科技成果,降低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改善土质,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三是根据优势特色产业由点状、块状向带状聚集发展需要,打破县域行政区划界限规划布局项目。近年来,围绕四川省早茶、泡菜、柑桔等传统优势产业,建成了集中连片的“宜宾—泸州川西南早茶产业带”10万余亩、“德阳广汉—什邡泡菜产业带”5万余亩、“成都蒲江—眉山丹棱柑桔产业带”50余万亩。

  二、着眼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龙头企业是带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带,按市场规律办事、讲求经济效益,依靠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生产不断向优势区域集中,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引入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以农产品加工转化为龙头,大力扶持产业带中经济实力强、产品销路俏、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明显的加工龙头企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发展项目安排部分财政资金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对龙头企业的现代化生产设备购置、环保设备购置及设施建设等关键环节给予适量补助,支持其扩大再生产;对龙头企业银行贷款给予适量贴息,鼓励龙头企业增加农产品收购。

  二是以农产品流通为抓手,促使龙头企业扩大再生产与原材料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茶鲜叶、蔬菜等农产品从基地到精深加工企业长距离运输,体积大,成本高,而且运输过程中损耗大,影响农产品品质。优势特色产业带发展项目支持茶叶加工企业在基地建设茶叶初制加工车间、泡菜加工企业就近建设蔬菜基地,原材料不再长距离运输,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和运输损耗,保证农产品品质,同时也方便基地农户农产品销售。

  三是以农村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动力,为乡村休闲观光等第三产业发展搭平台、打基础。优势特色产业带发展项目建设的规模化高粱、茶叶、水果等产业基地,本身就是很好的休闲观光资源。充分整合幸福美丽乡村、交通等涉农资金,考虑一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集中连片的优势特色产业带建成后,既是加工龙头企业的优质原材料基地,又是城镇居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比如泸州市江阳区的高粱基地、德阳市广汉市的水果基地,已成为人气爆棚的乡村旅游休闲胜地,充分激活了农村要素资源,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益。

  三、着眼农民组织体系构建,实现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建设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既要提高农业生产力,也要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关系。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单家独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转变。

  一是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优势特色产业带发展项目扶持范围,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比如2014年,用于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资金占优势特色产业带发展项目资金总额的57%。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试验。充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各地探索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托管合作社等多种适度规模经营方式。比如成都平原的崇州市,优势特色产业带发展项目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为水稻机械化耕作和统一社会化服务创造了条件。因此,当地农民探索出了“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聘请农业职业经纪人种田、农民年终按股分红”的模式,有效降低了土地流转成本,增加了农民职业经纪人的收入,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耕地不撂荒,还增加了土地入股分红收益。

  三是针对不同经营主体采取差异化的扶持方式,突出专业化生产导向。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重点支持单家独户或者合作社干不了的加工、流通和良种繁育环节。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扶持,侧重支持种植或者养殖基地建设。

  四、着眼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创新农民、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产业发展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合同联结利益分享机制。参与农业产业经营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或者龙头企业与各类服务组织之间,以签订合同的形式实现联结,通过农产品销售或者社会化服务实现利益分享。比如什邡泡菜加工企业与蔬菜种植农户之间的订单农业模式以及崇州农资、农机、农技合同服务模式。

  二是合作联结利益分享机制。农户通过组建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以团体的形式参与农业产业经营,达到实现自身利益、提高谈判地位、增强市场影响力的目的。宜宾市茶叶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茶农除了通过合作社销售茶叶获得高于市场价的收益外,还享有公司按茶农交售鲜叶产值的1%给予二次返利。

  三是股份合作联结利益分享机制。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农产品初加工厂或者良种繁育场,通过“农民入社、社企建厂,就地注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按股分红”的模式,让农民分享农业增值收益,形成农业产业发展共同体。据测算,宜宾茶叶项目建成投产后,新组建的茶叶初制加工厂可分享净利润250多万元,户均可分享收益超过1200元。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