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仓”频出新玩法 华意压缩“异动”遭疑

时间:2013-08-16 21:00:5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博时基金原基金经理马乐涉嫌利用职务之便,大玩“老鼠仓”。日前,这个堪称是公募基金史上最大“硕鼠”的案件曝光后,整个资本市场不禁一震。

“为了躲避监管,"老鼠仓"玩法不断翻新,从开户到交易,运作与以往已大有不同,隐匿得更加高明。”上海一家上市券商资深投顾如是透露。

目前新的情况是,随着市场创新手段和创新产品的出现,其中衍生出一些漏洞,不排除一些抱着侥幸心理又深谙交易手段的公、私募基金经理利用这些漏洞,铤而走险,制造老鼠仓。”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副总监向本报记者表示。

“市场创新是趋势,当然也是好事,但它给老鼠仓账户的隐匿另辟了蹊径。”私募人士袁涛告诉记者,交易离不开隐匿账户,随着证券公司严格执行了必须是本人持有效身份证件才可以开户的政策,拖拉机账户、虚假账户等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不过,随着融资融券的推出且日益活跃,证券公司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账户成了一些老鼠仓账户藏匿的基地。

不仅如此,市场创新潮下出现的伞形信托、券商资金池、基金专户等也可以让老鼠仓账户遁于无形。

拿伞形结构化证券信托产品来说,原来这类产品主要是因为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中,证券类信托不好发行,难以达到成立的规模,因此,以分级并加入伞形信托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者认购。但是后来,投资者身份不易暴露的特性被一些资本玩家看中,同时,次级受益人放大杠杆可获得更多收益又刺激了他们的“热情”。

不论是信托计划还是券商资管计划,都可以引入投资顾问公司,投资顾问一般为次级受益人,也可以授权次级受益人;同时它拥有交易指令权,也可以指定交易指令人。

“如果公募基金或阳光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利用他人身份作为次级受益人,并参与决策操作,与自己掌管的产品配合,这个伞形信托产品就变成了老鼠仓。”有信托业务人员透露。

基金专户目前与基金公司的公募产品投研都是分离的,信息也不公开,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专户若提供通道,这种产品与伞形信托也有相似之处。据记者了解,目前,多家基金公司都有收益很高的专户产品,但他们却秘而不宣,不排除是出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但也与怕监管部门、媒体和投资者“盯”上有一定关系。

“近2500只股票,每个工作日、4个小时交易时段、分分秒秒都在交易,监管层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力和能力来保证没有老鼠仓的漏网之鱼。” 因此,私募人士袁鹏松认为,对于老鼠仓,监管部门可以推行有奖举报机制。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