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缅甸铜矿争议调查:民主转型伤及中资生存

时间:2012-11-30 12:20:04 来源: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环球网报道记者李亮】11月19日,缅甸第一大城市仰光刮起一阵“奥巴马飓风”,美国总统与国务卿的6小时历史性访问,获得了缅甸从政府到在野党,从小贩到大学生一片欢腾。就在同一天,在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180公里外的莱比塘铜矿外,两百僧人与五百民众堵住营地大门,“反华”口号与缅甸国歌交织回荡。美国与中国就这样被放到缅甸的天平上。

  作为亚洲最大湿法炼铜工程,莱比塘铜矿是中缅矿业合作的大手笔,总投资超10亿美元。虽然深受两国政府 领导人的重视,但项目一路走来却并不平坦。今年6月2日,三百村民围攻营地,使项目停工,而11月19日的堵门事件则使已平息半年的事态再掀波澜。缅甸民主团体、媒体及示威者大力渲染项目涉及“污染”、“强拆”,而当事的万宝矿产有限公司则认为,缅甸民主转型及公共空间的开放使问题持续复杂化,在纯朴村民诉求的背后,有复杂的势力推动矛盾不断升级。

  为何对同一事件,当事双方的表述出现两个不同版本?示威者一再发难,他们的诉求是否被政治力量左右?缅甸民间转型对中国在缅投资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在密松水电项目后,莱比塘铜矿及中缅油气管道能否顺利运营?环球网记者11月走访缅甸多个城市,并深入莱比塘铜矿现场,通过采访中缅企业的多位高管、缅甸民主组织领袖及中国驻缅甸使馆人士,希望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村民搬迁及土地赔偿标准就高不就低

  从曼德勒驱车向北2小时,便可到达位于一片开阔平原中的莱比塘铜矿(下称L矿)。这是一片东西走向的铜矿带。此前,加拿大艾芬豪矿产公司一直经营着L矿西北处的萨比塘铜矿(下称S矿)和杰生塘铜矿(下称K矿),但因西方对缅制裁于2010年宣布退出。在击败泰、日、印、俄、韩等多国对手后,中国万宝矿产有限公司(下称万宝矿产)于2010年6月与铜矿所有者——缅甸经济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经控)签订产品分成合同,正式接手S矿和K矿,并决定新建L矿。中缅两国领导人见证签字仪式。

  站在L矿矿山上,凭肉眼就可看到远处的村庄。万宝矿产(缅甸)有限公司总经理耿一告诉环球网记者,L矿与社区距离之近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7000多英亩建设用地上共住着4个村庄442户村民,还涉及约13个村庄的耕地。这一现实决定,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确保环境安全是项目启动与正常运营的大前提。

  由于需搬迁4个村庄的居民和征用13个村庄的耕地,项目筹备阶段的首要任务便是制定补偿标准,参与商议的有缅政府、专门成立的各级委员会、经控、万宝矿产以及相关村民,补偿项目则包括房屋补偿费、土地赔偿金、青苗赔偿费等。

  万宝矿产总部一位高管对环球网记者说,项目公司的补偿原则是就高不就低。L矿所在区域2001年便被缅甸政府划为国家矿用地,已非村民私有地,村民需向国家缴纳土地税,才可租赁使用。按缅甸法律,如果国家或企业想从村民手中收回这些土地,需支付相当于土地税12-20倍的土地赔偿金。考虑到这一法律系1953年出台,标准非常之低,已不适用当下,项目公司根据当地政府要求,除按 标准,即每英亩1500缅币土地税的20倍支付土地赔偿金外,还额外提供了一项青苗补偿费。缅甸青苗费需一次性支付三年,按土地年出产作物的价值,共分52万缅币、54万缅币和55.2万缅币三个级别。矿山附近土地一般都较贫瘠,作物价值很低,但项目公司均按 等级的55.2万予以补偿。

  经控L矿项目负责人、万宝(缅甸)铜业有限公司缅方副总经理敏昂回忆说,在审核土地数量时,“缅甸人民开始不再像传统缅甸人民了”。没有土地的农民说自己有土地,土地少的则多报,项目方不得不一再核查。最后,已证实系村民私自开垦、未在官方登记和缴纳土地税的1700多英亩也获同等赔偿。万宝矿产账面累计支出的土地赔偿金和青苗补偿费达500万美元。

  对四个需要搬迁的村庄,项目公司在附近为其建起新的村庄。村民可按旧房屋的面积和质量在新村免费获得新房。新村庄按城镇标准建成,有医务室、足球场、图书馆、消防室、学校和寺庙等。考虑到旧宅被破坏可能造成的心理冲击,公司还向村民发放了房屋赔偿金。率先搬迁的村民 还可获得100万缅币的搬迁奖金和生活物资,“大到现金,小至饭菜防蝇盖,无所不包”。

  在此过程中,中缅双方分工明确,经控全权负责拆迁、为新村选址等具体事务,在涉及国家标准、法规和当地办事程序等问题,一律由缅甸政府牵头,万宝矿产只负责资金支持。

  2011年4月泼水节前,村民开始领取补偿金。环球网记者在项目部看到的现场照片显示,当地镇长、警察、土地管理局领导当天均出席,村民们依次签下土地出让保证书,并领走成捆的现金,秩序井然。“赔偿金并不是我们叫上一两个村民在小房里偷偷进行的,而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发放给每一位村民的。大家都非常开心地签字领钱,因为我们给的50万缅币比市价30多万高得多。”敏昂说。对于一部分不愿搬迁的村民,赔偿款暂存银行。

  此后,村民自愿陆续搬离。2012年3月20日,莱比塘铜矿正式奠基。截止8月,442户居民中有218户已搬,224户未搬。

  围攻加堵门项目遭遇有组织抗议

  令项目方始料未及的是,就在奠基后几天,营地便迎来了一批不速之客。数十名当地村民来到营地门口,称赔偿款不公平,要求恢复旧村庄和土地等。他们的出现并未引起太多警觉,直到6月2日,一支由二三百位村民组成的大型示威队伍围住营地。

  据万宝矿产提供的文字现场记录,当地时间14:30分左右,未搬迁的30多个村民来到项目1号营地示威。事先得到消息的项目部关上了营地大门,但村民冲开大门,高呼口号进入办公区域。

  15时左右,双方展开沟通。村民代表要求项目立刻停止施工,恢复村庄、学校和土地的原貌并退还村民。项目公司领导则解释称,L矿为中缅两国重点项目,项目公司和缅甸当地政府均无权决定停工。只有推进项目,才可能就村民的其它诉求进行商谈。随后,当地政府官员及警方赶到现场,拒绝村民停工的要求。村民情绪开始激动,中方代表撤回营地,谈判破裂。一些村民开始用言语攻击区长和警察,高呼“这是我们的土地,不是中国人的”、“不要做中国人的奴隶”等口号,并齐声唱起国歌。

  一位亲历全程的项目部人士告诉环球网记者,这次示威的计划性和现场组织性很强。两名妇女带领村民高呼口号和唱国歌,两名男性则负责协调联络,有人送水送饭,还有专人拍摄。部分示威者还佩戴着某些政治组织的徽章,带头人具有非常强的演讲和煽动能力。一名驻泰国的缅甸记者11月13日在报道中称,两名带头的妇女是当地两名29岁和34岁的菜贩。

  为确保安全,项目公司决定停工,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派出工作组与缅甸政府及当地村民进行沟通。中国驻缅甸大使也紧急会见缅甸高层及反对党领袖,要求缅方确保项目部人员财产安全并妥善处理抗议。国内,外交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均通过多条渠道,为争取项目尽快复工而努力。

  8月21日,经过与缅甸政府及经控再三确认,项目恢复施工。但每天下午三四点,总有50到100名不等的村民会按时来到工地,在当地媒体的围观下,进行一两小时的示威。9月5日,示威人数一度达500人。缅甸警方9月10日以涉嫌鼓动村民闹事及经济犯罪的名义逮捕了多名示威者,这些人大多来自仰光、曼德勒,并非常住村民。由于缅甸反对派团体“88学生组织”(Génération 88)的声援,示威者不久便被释放,上述两名女性现在已成缅甸有名的“铁娘子”。

  环球网记者11月登上矿山时,项目的施工面仍未完全打开。虽有多辆矿用重型卡车和挖掘机在施工,矿山爆破也正常进行,但进度明显迟缓。而原定建设铜矿堆浸池的大片土地仍长满灌木,有的还种着庄稼。

  “万宝矿产在资金上从不吝啬,也没有插手当地搬迁,我们已经做了一切能做的,但现在却每一天都要承担巨大的损失。”派驻缅甸数年、专门负责莱比塘项目的上述万宝矿产总部高管语气十分无奈。项目明年6月完工的计划已无可能实现,而截止记者发稿,11月19日新一轮抗议仍未结束,使项目更添几分不确定性。

  项目方一一回击“污染”“强拆”指责

  L矿是一个集齐了所有敏感元素的项目。合同系万宝矿产与前政府签署,其缅方合作伙伴经控又是军方企业。它本身属于资源采掘业,涉及大量金属冶炼程序,还需要搬迁村庄、征用土地。每个环节都有可能被当成靶子。

  在普通村民、民主团体和大众媒体合力发起的这场舆论炮轰中,可以发现,其质疑声主要集中在项目强占土地、破坏环境及毁坏宗教文物等方面。但是,在项目公司看来,这些说法都站不住脚。

  如前所述,就法律而言,L矿所在地区早在2001年被缅甸政府划为国有矿用地,并非中国企业于2010年“强占”。而搬迁、用地的赔偿标准,均由缅甸各级政府、经控、当地民众共同议定,用一位项目管理者的话说,“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已超出普通水平”。一些守土观念重、不愿搬迁的村民也未受强制,目前仍住在自己家中,低矮房屋在矿区不远处的灌木中十分显眼。

  据项目公司介绍,为保证搬迁及失地农民的就业,项目从矿区每个家庭都至少雇佣了一人到矿上就业。目前共有200多名村民前来上班,即使在项目停工期也无人被解雇,工资照发。2012年10月1日,他们由临时工转为正式员工,可享受更多福利。目前,项目公司的缅籍员工已达660人,占总数87%。

  环球网记者也登上了很多报道曾提及的L矿矿山上一处佛教遗址。它由一间禅堂和一个金塔组成,外形完好,立于山包之上,周围山体已被挖平,已然是个“钉子户”。万宝矿产(缅甸)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亨波介绍说,由于金塔正处于矿山正上方,因此必须搬离。项目公司计划对金塔进行整体搬迁,不会毁坏原身,但一些人士坚称金塔所在位置便有重大宗教意义,不能搬离。因此搬迁计划搁置下来,平时矿山爆破时也尽量避开此处。

  缅甸是个佛教国家。谈到对当地宗教习俗的尊重,项目公司负责公共关系的吴昂索林(U Aung Zaw Lin)告诉记者,项目公司一直积极参与当地宗教界的布施、法事活动,与宗教界人士友好往来,历任 管理者均参加过重大的宗教捐献仪式。参加过这类仪式的一位项目部人士说,他曾与同事按庙内规定在烈日下跪了三小时,最后“腿都直不起来”。

  此外,对社区民众的帮扶也是吴昂索林的工作重点。他为记者翻开厚厚的资料册,上面记载着自2011年以来,公司的各项捐赠、帮扶、援建等总额达120多万美元。内容从捐资办学、培训村民、提供免费医疗及入村巡诊,到修桥筑路、挖掘水井、捐助净水设备等不一而足。

  环境风险是示威者对L矿提出的最大担忧。在项目营地办公室内,邓亨波及缅甸扬子环保安全部经理吴哥敏(U Ko Myint)向记者详细讲解了项目在安全环保上的专业设计。为杜绝渗透问题,L矿堆浸池铺设的HDPE防渗膜厚度达1.5毫米,远超普通标准。如遇特大暴雨后,堆浸池溢出铜溶液,有暴雨池专门收集。若临近的清敦江涨水,则有高3.5米长7500米的防水墙将其挡住。整个铜矿的工业废水都会纳入自身的循环利用系统,往外排放量为零。经处理之后的净水及矿区地下水,都将接受高频抽检。

  为防固体污染,L矿设立了多个酸雾监测点,化学废料和生活垃圾都用深层掩埋的方式处理。艾芬豪时期便雇用的新加波SGS国际认证服务有限公司每六个月会到项目现场进行环评,来自缅甸各级政府、议会、仰光大学、人权委员会等的观察员也经常进行突检。

  “我们拥有三大国际标准认证,所有的工艺都经过了S矿和K矿的十多年验证,被证明成熟可靠,绝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自艾芬豪时期就一直在矿区工作的吴哥敏对环球网记者说,而且目前一些设备和工艺比艾芬豪时期还要先进很多。耿一则向记者强调:“资源开采的项目肯定会带来一些环境变化,山包会被铲平,泥土草地上会搭起钢铁设备,淳朴的村民们对这些有担忧,完全可以理解。我们已公开了大量信息来告诉大家,环保是我们的 ,L矿不应该、不会也绝不能出问题。”

  很多媒体提到的新建村庄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因时间关系,记者未进新村采访。敏昂告诉记者,新建工程时间太短,购买木材非常困难,确实存在一些不足。缅甸政府曾派出两次审查组并要求整改,但整改也需要时间。此外,在村民搬迁时,项目组额外发放了 100万缅币搬迁奖金,可供村民对房屋进行改造。

  目前,项目公司仍与中缅政府、媒体及社区民众进行沟通, 一定考虑民众真实的诉求、澄清误会、表达诚意,争取在最短时间找到一个务实的解决方案。“所有争议都可以找到适当方式来解决。我们相信哪怕是持有偏激观点的人在了解我们之后,也会改变观点。我们需要的是时间和机会。”耿一说。

  缅甸两大组织主导抗议 “欲捞政治分”

  熟悉L矿的人都明白,L矿之所以面临巨大“民愤”,与缅甸国内的政治转型是分不开的。吴登盛总统结束新闻管制,媒体言论完全放开。大量媒体参与了这次对中国企业的围剿,并带有明显倾向。正如缅甸时报一位资深编辑对环球网记者说的,什么人拿一只录音笔就能当记者,拿到劲爆的内容就直接刊登,并不会加以求证。此外,公共空间的开放,也使缅甸民间团体瞬间从地下转为地上,以民盟、“88学生组织”为代表的一系列民主组织开始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他们需要“搭台唱戏”,争取国内外支持。

  11月19日的抗议中,多名组织者戴着印有NLD(民盟缩写)字样的帽子,使民盟在这一事件中的角色明朗化。环球网记者曾在民盟位于仰光的总部与一位负责联络的英语老师尼尼明(Nyi Nyi Mim)交谈。他说,目前缅甸全国到处都在抗议,中国是缅甸最大的投资国,因此招来的抗议最多。抗议者希望中国公司在项目执行上提高透明度,在工资待遇上保持公正、人道,而中国公司在这些方面“仍做得不够”。在记者问到民盟是否存在对中资的偏见时,他说,民盟欢迎所有国家来缅甸投资,对任何国家都没有仇视和偏见,“我们只需要公平的政策”。

  而“88学生组织”四大秘书长之一敏瑟亚(Min Zayar)也对环球网记者承认,该组织参与和主导了对L矿的抗议,“这是我们的工作”。他列举了多项不信任L矿的原因,包括与原军政府所签的合同“不平等不透明”,执行过程也未严格按条款行事;补偿标准在制定时不透明,企业和民众存在信息不对等等。曾被军政府投入监狱多年的敏瑟亚看来,这个项目和前军政府及军方企业的联系,使它已经处于某种“道德劣势”。

  不过他也强调说,如果项目公司能处理好以上几点,88学生组织将转变态度,帮助其与示威者斡旋,甚至支持项目在缅甸的运行,项目“肯定做得下去”。

  在万宝矿产看来,敏瑟亚提出的要求项目公司都已落实。抗议发生后,项目公司和经控由于“保持低调”的传统观念,确实经历了一段被动期。但不久后,他们就开始主动跟媒体打交道,对外披露信息,争取舆论信任。9月21日,L矿矿区举行媒体开放日,任何记者均可报名进入矿区自由参观。随后,记者招待会、辟谣会、中国驻缅大使媒体见面会、矿区环保研讨会等一系列透明化措施都陆续展开。在此之后,很多媒体的报道渐趋客观和公正,但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并未就此消除。

  记者接触的万宝矿产所有人士都在反复表达一个意思,即L矿是一个商业项目,从收购、征地到补偿,每一步都合乎缅甸现行法律。缅甸政治环境的改变,使缅甸政府的姿态一下子过于柔软,管理能力变弱,而在野政治力量则利用一些民生诉求,想“捞政治分”。中国公司成为最容易找到的攻击对象。万宝矿产“只希望能在商言商,不要被卷入其它乱局与漩涡。”

  在记者离开缅甸后,L矿事态又迅速发展。民盟已于23日正式向缅甸议会提交议案,并获通过。该议案要求成立一个“由民众信任的人士和组织”组成的独立委员会,对S矿、K矿及L矿进行调查,包括项目的环境影响、缅甸民众及子孙可从中获得的长期及短期利益以及民众对项目的意愿等。委员会的结论将公之于众,并决定该项目是否继续执行或停止。

  “缅甸不可能把中国一脚踢开”

  缅甸有人曾称,L矿是对缅甸“民主化进程的最好检验”。对中国在缅投资而言,L矿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风向标。前几年,中国投资进入缅甸的速度很快,投资额 达203亿美元。但在密松水电站被停之后,再无新的中国投资进入。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金洪根是一位在缅工作多年的“老缅甸”。他是中缅近几十年友好关系的见证者,对中国对缅援建的纺织厂、水泥厂、胶球厂、剧院、体育馆等项目如数家珍。但是,这些项目没能使中国投资在缅甸社会转型期获得支持和优势,很多像他一样的“老缅甸”已经开始反思。一个基本的分析是,很多国家对缅援助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中国大量援助工程却是“只做不说”,放在政府层面操作,缅甸民众并不了解,因此也没有感激之情。民间感情交流的缺失加上资源采掘业的敏感,使一些民众听到有关中国企业的传闻后容易轻信。只要有人煽动,这种不满情绪就会扩大,最后中国企业便成众矢之的。

  缅甸不用再依赖中国投资,这也是很多缅甸民众的想法。他们认为,政治开放会使缅甸成为全球投资的热土,西方企业将带来更大的利益。但金洪根参赞认为,就缅甸刚刚出台的外国投资法来看,它只是笼统地开放了外资投资电力、油气、矿业等领域,却没有列出细则。此外,招商引资需要一定的条件。从硬件来讲,缅甸大多数城市经济水平很差,无法做到基本的“三通一平”(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在软件方面,缅甸的法律体系老旧,法治也并不完善,国民素质失衡,而且社会转型期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外国投资者可能还需要一段观望期。

  此外,随着奥巴马的高调访缅,中缅与美缅两对关系一再被对比,世界似乎都在等缅甸做一个单项选择。金洪根参赞分析说,结交西方新朋友,并不意味着要与中国这个老朋友疏远,多样化的竞争才会使缅甸经济受益。“开放后的缅甸与西方的互动一下子频繁起来,但它也需要跟西方磨合,中缅关系一直很友好,缅甸不可能把中国一脚踢开。”

  密松水电站叫停,L矿频遭抗议,中国在缅三大项目有两个身陷囹圄。金洪根参赞认为,现在是中缅经贸合作最困难的时候。“保持与缅甸政府的沟通、对媒体的开放和对项目的严格管理,这些困难一定都能克服。”他说,“在未来,中国企业与日、韩、印度等国企业的竞争肯定会越来越激烈,但就市场竞争力而言,中国企业不会输。”万宝矿产的管理层也对L矿前景表达出自信,“L矿是一个可给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带来巨大实惠的项目,目前困难一定会过去。

  缅甸高层的表态也支持了这种说法。民盟领导人昂山素季11月25日表示:“L矿项目早已签署。如果我们单方面取消,我们必须支付赔偿。如果缅甸想要成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那么它必须信守 。”而缅甸国防部长也称,如果缅甸撕毁协议,将会导致外资对缅甸望而却步。

  对那些希望进入缅甸投资的中国企业,金洪根参赞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说,缅甸人的环保意识非常强,中国企业在缅要 保证环境安全,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关于投资领域,他建议中国企业将重点从油气、矿山、玉石等资源领域转移,因为这容易引起当地人反感,也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捣乱。企业应多参与工业、社会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可直接惠及民生,获得最大社会效益。

  结语:政治风险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卡

  近些年,随着海外投资的不断增加,中资企业的风险评估、项目管理及危机应对等能力时常受到考验。在投资莱比塘铜矿之前,万宝矿产认为,鉴于中缅友好关系及缅甸急切想摆脱西方制裁、发展经济的愿望,这一项目可操作性较强。但即便是计划周密、考量入微,仍无法避免当地复杂生态催生的“拦路虎”。

  在回顾整个L矿项目时,耿一深有感触。他说,政治风险在资源采掘行业是不能忽视的,不管是和平期还是转型期都应充分重视。对L矿而言,公共关系、环保安全及与社区关系三点应放在比技术更高的层面去考虑,它们才是项目成败的关键。

  这一经验放在其它案例中也同样适用。随着中国崛起及全球资源竞争白热化,中企的商业活动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政治挑战,而直面西方对手的大型企业则更有可能成为某些政治势力的目标,承受着不属于市场的压力与阻挠。

  面临诸多挑战的莱比塘铜矿仍在努力推进,这是万宝矿产及各方艰难周旋的成果,在众多一旦停工便 搁置的中资海外项目中,也属成功范例。可以预见,越来越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将经历这道关卡。期待他们能深入了解当地生存逻辑,充分运用法律和社会资源,抵制特殊势力的侵扰。中国政府及驻外使馆也应帮助企业克服这种出门在外的“不安全感”,为项目保驾护航,最终破解这一中企海外求存的难题。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