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全国CPI仅涨2% 为何市民感觉不到?

时间:2012-09-14 07:32:51 来源:华西都市报


漫画姜宣凭
  

本期嘉宾
王小琪
   四川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璐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董登新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份经济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上月小幅反弹0.2个百分点,CPI重回2时代。在CPI反弹之时,PPI、PMI等经济指标却依旧疲软,PPI 同比下跌3.5%,创出近34个月新低;PMI为49.2%,不仅探到了荣枯线之下,还创下了自去年11月以来的新低。
  谁是CPI上涨背后的推手,未来CPI将有何种走势?CPI涨幅仅为2%,为何市民仍感受物价高涨?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是否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本期财富观,邀请四川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小琪、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璐、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共同解读。
精彩观点
  因为相对收入和真实购买力而言,大家有些吃不消“与高房价攀比的物价”,所以会感觉虽然CPI涨幅回落但物价仍然很高。只要管住房价,CPI就没有上涨的理由。
  ——董登新居民感受与CPI数据不符合,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统计造成的,统计数据显示,肉禽及其制品和鲜蛋价格分别下降,这是针对8月份而言,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是与上年同期相比,实际上9月份以来,鸡蛋价格已经开始反弹。
  ——王小琪近期发改委密集地审批通过了很多大型项目,这是这一政策思路的体现。虽然这一政策工具也有诸多副作用,比如产能过剩和挤出效应等,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可能仍然是稳增长和保就业的不二法宝,很难改变。 ——刘璐

Q
1

  华西都市报:连降4个月后,8月份CPI同比上涨2%,通胀预期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CPI上涨背后的推手是什么?CPI未来的走势?通胀压力会不会卷土重来?
  刘璐:本次CPI出现上涨的重要推手是蔬菜和瓜果,这在一般来说供应充足的夏季显得有些反常。这可能与今年夏季雨水频繁导致的灾害多有关,一方面影响了蔬菜的收成,另一方面对蔬菜的运输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导致了城市居民购买到的菜价较高。另一方面,由于猪肉价格下降较多,对“抑制”CPI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否则CPI的数据肯定还会高一点,难怪有媒体打出了“感谢猪”的标题。
  短期CPI很可能会延续缓和上涨势头。中秋、国庆的黄金周即将到来,居民消费需求会大幅增加,而越往年底,节日越多,消费热情会助推CPI。不过这一层面的因素都属于正常的周期性波动,每年都有的,所以不用过多地担忧。至于通胀压力会不会卷土重来,这要取决于国际国内的很多因素,仅从8月的CPI上涨这一点来看,尚不足以下结论。
  董登新:8月CPI同比增幅反弹至2%,鲜菜价格大涨23.8%。相对经济增长而言,2%左右的CPI上涨是适度的。今年CPI涨幅目标控制在3%以内大有希望。中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大体是6%—8%,那么它所能承载的物价上涨就应在3%以内,因此3%以内的物价上涨,应被视作正常。以“两高一资”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明显抑制了工业资源消耗与能耗需求,PPI负增长继续下行,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联着CPI涨幅。

Q
2
 CPI涨幅与市民感受不符?
  华西都市报:8月CPI涨幅只有2%,虽然小幅反弹,但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为何市民仍然感觉物价涨得快?
  董登新:因为相对收入和真实购买力而言,大家有些吃不消“与高房价攀比的物价”,所以会感觉虽然CPI涨幅回落但物价仍然很高。其实,物价上涨中有相当部分是攀比高房价而上涨的。这是一种物价上涨的心理作用。
  在房价的示范或威胁下,工资与物价双双都有向上攀升的欲望或动机,房价已经成为物价攀升、工资上涨的最大动力。控房价比控物价显得更基本、更重要。现实生活中有两种常见的“货币幻觉”。所谓“货币幻觉”,其中一种就是在房价的示范和威胁下,人们会感觉钱不值钱,普遍感觉工资太低,物价也会攀比上涨。因此,在GDP增速放缓、PPI下行的情况下,只要管住房价,CPI就没有上涨的理由。
  王小琪:居民感受与CPI数据不符合,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统计造成的,统计数据显示,肉禽及其制品和鲜蛋价格分别下降。而实际上,鸡蛋价格最近不断上涨,这与市民实际感受有所不同,主要是统计数据是针对8月份的,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是与上年同期相比。
  各类商品在CPI中占比、统计口径对最终的数据也有一些影响。食品类商品与市民的感受联系最为紧密,而蔬菜价格大幅上涨,让市民直观地认为物价也在大幅上涨;但包括交通和通信类商品在内,价格同比均在下降。

Q
3
 宏观调控政策产生变化?
  华西都市报:PMI、PPI数据均不如人意,经济增速持续放缓,CPI却突然反弹,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是否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刘璐:事实上,在被誉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之中,出口的形势极其严峻,而消费的提振在房地产限购不放松的条件下也非常有限,唯一好用的还是投资。增加投资是典型的积极性财政政策,再搭配以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
  近期发改委密集地审批通过了很多大型项目,这是这一政策思路的体现。虽然这一政策工具也有诸多副作用,比如产能过剩和挤出效应等,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可能仍然是稳增长和保就业的不二法宝。
  王小琪: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中国经济宏观政策预计会出现微调,但调整时间和力度将会呈现渐进式的特点,不会突然加码。因为目前与2008年经济危机时的情况仍然存在诸多不同。未来将会采用更加温和的货币政策包括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调控经济,而不是增加投资。
  董登新:透过物价看经济,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最大困难仍是结构调整,尤其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关乎着未来经济全局。中国经济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房地产业健康化、“去泡沫化”,任重道远;二是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起步难度与阻力超出想像。
  对于经济转型来说,下一个30年,中国决不能再重走外延、粗放、总量扩张的经济增长老路,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唯一通道,应该是内涵、集约、产业升级、质量至上的经济发展道路。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臣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