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才能、勤奋造就了文学家——文/李银河
兴趣、才能、勤奋造就了文学家
文/李银河
( 社会学家)
人的创造性有三个源泉,一是兴趣,二是才能,三是勤奋。
人要先对某事有浓厚兴趣,有好奇心,才会去关注,才会执着,才有可能创造。记得小时候,酷爱电影,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到处找电影看。第一次看《罗宾汉》,其中的幽默和才气令我兴奋不已。还记得是在一个离家几十公里的地方看的,就为了看到这个电影,必须长途跋涉,换好几次公车。回家后兀自兴奋莫名,跟父母复述电影的有趣之处。记得父亲听我叙述时有种很惊愕的表情,好像很惊讶我怎么会对一个影片兴奋到如此程度。有一天,家里从外地来了一个表妹,我兴致勃勃约她一起去看电影,她表情木讷地说:我不喜欢看电影。还记得当时的感觉就像遭了一记闷棍:我完全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人根本就不喜欢电影。我对小说和电影的兴趣保持了终身,这恐怕与我后来自己也写点小说不无关系。
创造的第二个源泉来自才能。如果没有这个方面的才能,徒有兴趣,也无法创造。文学创造需要无中生有的能力,需要想象力,需要对词语的驾驭能力,随手拈来,驾轻就熟。要有讲故事的能力,要有把假想的当成真实的能力。记得小波就有这种本事。他不但能够凭空想象出许多的人和故事,而且有时在现实生活中,他会不知不觉混淆幻想与真实的界限,把自己想象中的事当成真的。这种才能有时甚至来自灵魂的缺陷(把真实与幻想搅在一起至少说明人不大理智吧)。但是歪打正着,这个缺陷却成为文学创作中的奇妙才能。另外,对于某些生活细节的执着往往来自心病,比如贫穷时对富足的渴慕,用文学语言表达出来却成为传神之作。内心的敏感是天生来的,是文学才能的源泉。如果没有生就敏感之心,也就根本不会有文学的才能,也就无法创作。
兴趣才能兼备还须勤奋,执着地不眠不休地劳作,才会最终有所创造。曾有某位天才人物谦逊地说:所谓天才就是九十九分的勤奋加一分的灵感。我想一定是当别人夸奖他是天才时,他强调自己一直在辛勤劳作。徒有才能,如果并不努力去写作,也不会有所斩获。冯唐告诉我,春节他去美国探望父母,20天时间几乎写好一个长篇,每天坐在桌前狂写,写得肩背僵硬,昏天黑地。想起赫拉巴尔18天不眠不休写就传世之作《我伺候过英国国王》,想起王小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写作生涯,觉得这些天才全都是被他们的才能绑架的疯子,可怜人。他们的人生确实辉煌,但是其艰辛真是令人望而生畏。好在他们自己是乐在其中的。
兴趣、才能、勤奋三种品格兼备,才最终造就了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