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新年观察:坚守不变的文学情怀
《花城》杂志迈入了第34个年头,新年首期也是其创刊的第200期,大红封面昭示着新年和杂志志庆的双重喜悦。随书附带的6枚明信片上,印着1980年4期、5期、1996年1期、1997年2期、1998年6期、2000年3期的封面,扑面而来的久远的文学记忆外,更鲜明的是文学的坚守和传承。刊发作品上,这一期延续了以往的风格,以王蒙、王安忆、邱华栋等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为主打,诗歌与散文专栏推出了小海、蓝蓝、傅菲新人作家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老作家王蒙的短篇新作《明年我将衰老》,运用意识流小说的手法,行文带有着强烈的散文风格,将私人回忆与现实批判融为一炉,一位年长者面对衰老的从容与睿智跃然纸上。
《西部》杂志自改版以来,是否坚守“地域性”的话题一直为文学界人士所关注,众说纷纭。该杂志新年第二期刊登了谢有顺《重新认识乡土资源》,借助其“乡土是写作真正的根据地”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地域性,也正是文学杂志办刊的“根据地”,“西部”是《西部》这本文学杂志的“标签”,是有别于其他文学杂志的“名片”。而这种地域性,并不是独处一隅,拒绝交流,而是以地域性为中心,向周边延展。新年两期的“西部头题”———“美国西部”和“伊犁笔会”,正是这种理念的表达。
文学的坚守与传承,这是纯文学杂志不变的情怀。《收获》第一期刊发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的下部,《人民文学》第一期刊发毕飞宇短篇小说《大雨如注》,《作家》第一期上有阎连科散文 《车间鱼与天池水》,《江南》 第一期推出张翎的长篇小说《唐山大地震》。持续推出重磅作家的作品正是这份坚守与传承的展现。
诗歌杂志:搭建诗歌创作与理论的平台
《扬子江诗刊》第一期“凝视与聚焦”栏目,刊出了苏历铭、徐俊国两位诗人新世纪以来的短诗各十首,拉开了“六刊一报新世纪诗歌作品联展”的序幕。此前,“为了总结新世纪十年的新诗状况,展示 诗人的创作成果”,《诗刊》、《诗探索》、《扬子江诗刊》、《作家》、《花城》、《诗选刊》和《文学报》六刊一报共同商定,在2013年度联手推出36位新世纪以来活跃在诗坛的 诗人的作品,希望借此推动对这一时期中国诗歌状态的关注与研究。
无独有偶,老牌纯文学诗歌杂志《星星》 在新的一年也将开展一系列的“变脸”举措。《星星》 诗刊主编梁平介绍,《星星》近期获得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1000万元投资,在与教育界跨界合作后,《星星》 诗刊将“大变身”,“从一变三”,即在原本的《星星·诗歌原创》基础上,新增《星星·诗歌理论》和《星星·散文诗》两册,在刊发 的原创诗歌之外,为诗歌评论之声搭建平台。
文学之外还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