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会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么?

时间:2013-02-02 23:19:21 来源:川北在线编辑部

   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是送给爸爸妈妈的一个礼物。鬼神我不信,但我确实想念我的父亲。当初他逼迫我学画画,现在我不计较了。妈妈张黛,历史编辑,“书虫”,没书不能活的那种人,酒瓶底的眼镜加书不离手,老派知识分子,性情孤僻且目中无人;爸爸李伯安,看书不多,但勤于动脑,胸有大志,表面柔弱而内心刚强,有水滴石穿的意志。我在学校混了多年,书也看了很多,花了那么多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总算是有些可以回报。这篇文章,加上刚出版的一本《后现代主义终结之后,我们是谁?》,以后见了我爸总算有什么可说的。在这个历史巨变的时代,我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最后一个问题:后现代主义会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么?

  一、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1,西方文化中的“弑父情节”

  中国与西方有一处很大的差别:中国是遭遇现代,而西方是自身演变。西方的自身演变导致其文化中存在一种强烈的“弑父情节”。比如在学术上,一个人要确立自己的价值与独立性,必须杀死他的“父亲”——完全批判、否定、颠覆其老师的观点。电影《危险方法》中有一个情节:一次激烈的争辩中,弗洛伊德情绪激动突然昏厥在荣格的怀里,荣格必须通过否定弗洛伊德而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次事件有文献记载)。这种颠覆性反叛的例子在西方文化中不胜枚举。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同样如此,一切现代主义确立的标准和规范,后现代主义要进行全部的否定,一个不留,彻底颠覆。

  1500年前后中世纪进入尾声,现代社会即建立在对中世纪的全面否定和“弑父”的基础上(将这一千年称之为“黑暗时代”而放置于对立面)。通过颠覆“上帝”的中心地位,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主体性。西方的现代化过程同样付出了巨大代价:传统社会的破碎和解体、情感的屈尊、社会矛盾的激变、无数的战争和悲剧,还有对传统/过去强烈否定的态度产生的“现代性断裂”和“弑父情节”。

  与西方不同,中国文化中辩证的思维很多,它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一件事物如果对其它事物采取极端相反的态度只会走到自身的反面。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中很少有对其“前者”采取完全对立的态度,注重对自身历史和过去的尊重。当然,在当下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积极改变自身极为重要。整体上,中国文化仍然体现出“温和、保守”的特征。“保守”并不是意味着不进取,而是不采取与过去“断裂”的态度。

  2,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原因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