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一谈短篇小说:当下中国的“寓言一种”
火车正穿越第三十六个隧洞,名为沈全的中年男人从农村老家匆忙返京。一个叫谢大海的“星探”与他搭讪,问他愿不愿意去试镜,因为他们剧组一直在寻找一个长相像鲁迅的人出演一部话剧。出于普通人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沈全拒绝了但留下了对方的名片——这自然埋下了伏笔,意味着我们的主人公的故事将会与此事件相关。果然,沈全到北京后发现自己经营的足底按摩店——他同时身兼老板和员工——遭遇到经营的危机,因为对面新开了一家更大、更豪华的店,很显然,小本生意的沈全无法与资本大鳄竞争。在老顾客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周宜的鼓励下,沈全决定利用自己的身体资本——因为他实在没有任何资本可以利用,这个足底按摩店是他全家的生活依托——来解决眼前的困境。一方面周宜给沈全拍了大幅照片并准备在某杂志上做一则报道,内容是“长得像鲁迅的足底按摩师”;另一方面,沈全赶赴谢大海的公司试镜,准备出演话剧。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沈全不仅因其酷似鲁迅而获得了经纪公司的肯定,更直接的效果是,当他化妆成鲁迅站在自己的小店,并竖起“最像鲁迅的特型演员”的广告招牌后,立即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为了体验“鲁迅”给自己捏脚的感觉,他的生意一天之内就转败为胜。但戏剧性的变化同时也开始发生,市场纠察队责令其停止使用该广告,并不得化妆为“鲁迅”提供服务,原因是他根本就没有演出话剧。这是对开头情节的逆转——从拒绝出演到强烈地渴望出演——聪明一点的读者应该会知道,他的梦想大概不会成功。果然如此,因为话剧导演资金不到位,这部话剧流产了。
如果这个小说到此为止,大概也会算得上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但不会是一篇杰出的小说。但出人意料的是,故事还没有结束,沈全因为是如此渴望扮演鲁迅这个角色,他做出了匪夷所思的举动,他借钱帮助那个陌生的导演垫付了拖欠的8000元委托金,然后,他见到了那部流产的话剧的导演——在校大学生苏洱。更出乎意料的是,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话剧要上演,原来苏洱的父亲是一位大学的鲁迅研究专家,发表了很多关于鲁迅研究的成果,但直到退休前还是一个副教授。可怜的苏副教授虚荣心倍受打击,终于在两年前患上了精神妄想症,总以为鲁迅要来看他并会肯定他的研究成果。作为献给父亲最后的礼物,苏洱想找一个演员去完成父亲的心愿,虽然她无法理解“为什么鲁迅对父亲如此重要”。于是只有三个人参演的话剧在苏洱家里如期上演,每个人都得到了其想得到的:老知识分子得到了“鲁迅”的肯定;苏洱表达了自己的孝心;而沈全似乎得到最多,他不仅扮演了鲁迅,并在这种扮演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最后他决定“实实在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