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拒绝推荐作家作品:名单太长忘记谁都会不高兴
一周之内出席大小活动十多场 莫言谈“瑞典行”的感受———
当地时间12月12日晚7点(北京时间13日凌晨2点),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皇家话剧院出席了他来瑞典领奖的最后一场公开活动。根据传统,每年皇家话剧院都会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来与观众交流。当晚的读者见面会嘉宾包括莫言作品的瑞典语翻译陈安娜和瑞典电台前驻华记者汉娜·桑伯格。
从遥远的山东高密,到瑞典的蓝厅领奖,莫言自己在感言中也称,这就像一个“童话”。自12月6日他抵达瑞典以来,在一周之内莫言出席大小活动十多场。在即将结束瑞典之行时,被问及自己一周以来的感受,莫言说:“自从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以后,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确实有很多感受。”
他说,自己本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在大街上行走,在商店里买东西没有人来过问他,但是现在无论是在他的故乡高密还是在北京,他走在街上,骑着自行车,都会有人追着他拍照。“这使我感觉到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非常 的奖项。它可以在瞬间把一个人改变。”但他也强调,“尽管现在很多人认识我,但我自己更加认识我自己。获奖前后,我感觉自己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变化。对一个作家来讲,更重要的是获奖之后要继续努力写作。”
小说里的莫言没什么优点,现实中的莫言优点还是很多的
读者见面会现场舞台背景由红白相间的高密剪纸组成。嘉宾们在台上与莫言交流文学心得,间歇7名剧院演员用瑞典语朗诵莫言作品。尽管讨论的主题较为严肃,但莫言依然不改一贯的幽默风趣。
开场时,记者汉娜就表示10月份曾去高密想采访莫言,但是却没能见到他,现在终于抓住他,“哪里也跑不了了”。莫言幽默地回应道,“我非常遗憾,没有在高密接受你的采访,我不知道你长得这么美丽,所以我感觉很遗憾。否则的话,我谁的采访都不接受,也应该给你一个时间。”
被问到他小说里曾出现过一个人物——瑞典传教士,瑞典读者非常感兴趣,莫言说,“当时中国有人批评我,说我为了得诺贝尔文学奖,所以写了个瑞典传教士。”引起现场笑声一片,台上的嘉宾也乐不可支,“看起来效果不错!”莫言解释道,就在当天下午他还和一个瑞典传教士的女儿聊天,发现她虽然是瑞典人,却一口高密话,一问才知她随父母在山东传教,长到17岁才回到瑞典。因此,当年确实有瑞典传教士在他的家乡传教。
陈安娜说从莫言的小说能感受到他的感情,而不是一个冷眼旁观者。莫言说,“我确实是这样,喜欢写小说把自己写进去,早先的《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还好一点,到《生死疲劳》时,莫言已经跳进小说里,充当了里面的一个人物,但小说里的莫言和现实中的我不是一个人,区别还是很大。他既是我也不是我。小说里的莫言几乎是没什么优点的,现实中的莫言优点还是很多的。”又是一阵掌声夹带着笑声。
作家有种力量,坏人见了就害怕,怕我把他写进小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