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将成主流?"圈子化"使主流作家被边缘(3)

时间:2012-12-20 12:40:16 来源: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正是在“主流文学”荒芜的田野上,网络文学的野草旺盛地生长起来。如果说新中国文学机制是靠政治力量建构的,这里的庞然大物却是资本。资本使最初非功利的、五花八门的网络写作迅速类型化。但凡事都有一体两面,就像当年的“革命暴力”把作家变成了“文学工作者”,但与此同时在工农兵中建立起一支前所未有的业余作者百万大军,今天的“资本暴力”又在把作家再度变为“网络写手”的同时,迅速建立起一个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覆盖规模上都足以和当年的“专业作家”匹敌的作家网络。网站编辑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期刊编辑的职能,当然,一切都以商业利益为 标准。网络写手的生存条件可以说极为残酷,门槛极低,千万人竞发,一日数更、一更几千字的写作强度使之几乎成为一种高风险的青春行业。最后能存活下来的“大神”都得有“小强”般的生命力。不过,不少没有写作经验的写手也正是这么硬写出来了。今天小镇上的“余华们”是会投奔文学期刊还是文学网站呢?恐怕是后者。这里没有褒贬的意思,我们不能小看粗俗的名利动机对文学的催动作用,没有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艺术是生长在蒸馏水里的。总是先有泥沙俱下,才有大浪淘沙。一个文学的大国需要文学人口的基数,应该说,网络文学恢复了亿万民众心中的文学梦,修复了千万文学青年脚下的作家路。

  批评界先学“土著”语言,再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直关注研究网络文学的马季先生有言:网络作家是“在生存中写作”,主流作家是“在写作中生存”。“在生存中写作”决定了网络文学天然的“当下性”,但能否从中生长出经典性的作品呢?这主要依赖于受众的分化和分层。在此过程中,精英批评的介入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精英批评能够有效地影响粉丝们的“辨别力”和“区隔”,将自己认为的 作品和 元素提取出来,在点击率、月票和网站排行榜之外,建立一套“精英榜”,对网络文学的良性发展,抵抗文化工业“向下拉齐”受众趣味的力量将十分有益。现在,这部分工作一直是“精英粉丝”们在自发地、零散地做,学院派的批评家们极少介入。一方不屑于说,一方也不屑于听。对于一直高居象牙塔尖的学者们来说,突然发现身下的底座空了,十字街头上盖起的摩天大楼与自己无关,难免错愕。有时我想,如果网络时代遭逢的是“文学产生轰动效应”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会如何?这就像设想“如果鸦片战争打响在康乾盛世会怎样”一样。想必战局会有不同——“主流文学”在保持自身阵营、维护文化领导权以及收编网络文学等方面都会比今天更有实力。但是,只要市场化、全球化和网络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变局迟早要发生。或许,对于文学,我们不能抱任何一种本质主义的态度,文学不必绑定于某种文体,也不必绑定于某种媒介、某种机制。自由、活力和热爱在哪里,文学就在哪里。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