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大阴谋——简析电影《谈话》中声音的使用
电影《谈话》为观众讲述了窃听专家哈里·科尔扮演主导声音的角色、以窃听他人的隐私为生(business),却在一次工作中反过来被别人窃听、受制于声音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人们的孤独、互相猜忌的窥探心理和由此导致的毫无隐私可言。故事的内容决定了这部影片最大的主角——各种类型的声音。之所以用该片的中文译名作为本文的题目,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符合影片的主题,非常恰当地表现了声音在片中不可小嘘的重要作用。
首先,对整部影片的声音构建作简要分析。
影片开篇展现的即是哈里所在的监听现场,而配合画面的却是从监听设备中听到的声音,还夹杂有一些因信号干扰等带来的杂音。而后随着画面展开表现哈里的工作环境,主要是他回到监听车后,观众所听到的声音并没有和画面完全吻合,主要表现的还是被监听的一对男女的活动,辅以哈里及其助手的工作状态,而后者并未过多着墨,在声音的使用上很精练,几乎没有一句废话。这在后面的部分也是一样,故事中心很明确。这次窃听中录下的男女对话贯穿了影片的始终,伴随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在哈里制作这些录音时,在剧情深入、阴谋浮出水面的过程中,男女对话一遍遍地出现,配合声音的画面则是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和当时的录音现场的画面交叉的。录音很巧妙地将两个时空联系起来,使它们在声音的时间上是同步的,从而能在画面上能够自由转换。声音跨越空间出现并不会影响到顺序的故事进行,反而是这种声画复现的次数越多,故事发展的线索越清晰明了。这就是说,从头到尾,录音声音在整个影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两个作用:它一方面成为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桥梁,一方面也是录音背后的阴谋渐渐浮出水面的助推剂,贯穿于整个影片当中。尤其是男人的话“他有机会就会杀了我们。”更是起到了重要的线索作用,多次重复出现,带领着观众一步步展开剧情。虽然是分析声音,但我不得不说,科波拉对于这部影片的剧情设计真的很棒,简练大方,又值得反复回味。其实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就是围绕着录音这根线铺陈开来,所有的情节都为剧情发展服务,一点都不冗余。故事最后收于哈里的萨克斯声,让人不自觉地回味整个故事,良久反思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人性特点。
其次,谈谈声音在影片中的具体运用。
重要的情节点转换是由一段音乐来担负中间过渡作用的。这段主题音乐主要是由钢琴演奏完成的,每当场景要变化、故事产生转折或冲突、线索有进展、主人公哈里的情绪有大的起伏变化时,音乐就响起来,贯穿整个影片。在过渡场景的同时,也适时地配合剧情发展,暗示转折的出现。而钢琴特殊的音色起到了一定的心理引导作用,为影片设置悬念,时不时地卖个关子,随着情节发展一点点揭开阴谋,让观众跟着紧张,不知道接下来故事会向哪个方向发展,生怕一不留神那对被监听的男女就没了命。这实际上是心理蒙太奇的一种运用。包括影片中多次使用的现场声音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声源在画面外,充分延展画外空间,给观众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也就不会把故事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剧情最后的走向也只有最后才能知晓。另外,配乐结合空镜头或是没有主人公出现的全景镜头(多用于段落落伏)的运用也是一样,让观众有一种意犹未尽、想要探寻个究竟的想法。好电影必须能吸引观众一直有兴趣看下去,有意思从某种角度说就是有悬念,让观众无从知晓剧情的发展,甚至下一秒要发生什么,这样观众才会集中精力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