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家为何成不了艺术大师
最近对艺术大师的成名原因很感兴趣,昨天写了《艺术大师姓名学》,对姓名数理在成就艺术大师中起的作用进行了初略的叙述,如果深入下去确实可以写一篇规范的论文,以后再说吧。
昨晚又翻阅了大量的画册,对照已经排定的近现代艺术大师,发现没有一位是工笔画家。这似乎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工笔画家成不了大师?我想,其中原因之一可能与寿命有关。画工笔画比画写意画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劳精伤神促使艺术家提前结束艺术生涯,没有足够的天年完成大业,比如,王叔晖、刘继卣。但也不尽然,徐悲鸿才活了58岁,却是一代大师。这又作何解释?不过,艺术家的寿命在成就艺术大师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如果齐白石、黄宾虹也像徐悲鸿那样仅活60来岁的话,还能成为大师吗?
撇开寿命不说,单就工笔画而言,或与“文人画”不沾边也有关系。
从文人画的历史沿革来看,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 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
而近现代工笔画很难体现文人画家的审美理想,工整过了头就流于工艺化,与工艺品同流合污。当代工笔画成就卓著的当属何家英。早年何家英的部分工笔画作品堪称经典,如《米脂婆姨》。然而,中年后,何家英画了大量的写意人物,且与商业利益紧密相关,这就使何家英离大师之门愈加遥远,因为他的水墨写意人物画完全脱离了“文人画”趣味。
工笔画家成不了艺术大师的关键原因或许是其它,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只能牵强附会地归结于寿命与文人因素。因此,我不收工笔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