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杰姆逊北大演讲:"后现代"未过时
美国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后现代文化理论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今日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即便隔了近30年时间,“后现代”这一概念也依旧没有过时。
1985年,杰姆逊曾访问北大,在北大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讲学,打开了中国学者了解世界前沿学术的窗口,也引发了中国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后现代文化研究的热潮。
时隔27年,在其代表作大多已有中译本并在中国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今天,78岁高龄的杰姆逊故地重游。作为北大“大讲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的重头嘉宾,他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奇异性美学: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继续以其标志性的总体视野、强烈的历史感、深刻的批判性,极大地激励了师生们探究和思考理论问题的热情。
虽然演讲题目中有“美学”一词,但杰姆逊并非谈论艺术,而是将目光集中在了全球化时代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上。他所言的“全球化”则是资本主义的第三个阶段,即后现代或后现代性。杰姆逊认为即便隔了近30年时间,这一概念也依旧没有过时。在他看来,全球化构成了后现代性的基础,而后现代性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化的上层建筑,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一个突出表征。
后现代的奇异性也带来了主体性和个人经验的重大改变,时间停滞于日常生活中我们瞬间拥挤的手机电话和短信的发射中,停滞于西雅图、东欧、胜利广场和威斯康星的游行人群里。换言之,时间终结了现在和此刻。而后现代中十分脆弱、被抛置于芸芸众生之中以致认同都非常困难的主体也正朝着此刻缩减。在杰姆逊看来,身体是资产阶级文化在消耗殆尽之前的最后现实,是转变、变化和变异的最后发生地,是主体的昂扬自信的激情消退后的最后残留。于是,后现代中的我们丧失了绵延的历史感而变得鼠目寸光。
“在这新的无处不在的空间和短暂此刻的辩证法里,历史、历史性和对历史的使命感都成为失败者。过去已经不在,未来却无法憧憬。现在很难想象在资本主义体系之外还有什么东西等待着我们,但人类需要展望未来。”杰姆逊如此告诉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