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的竞争优势
撰文郑渝川
你参加过在广场、礼堂等场所举办的培训吗?这类培训开始前,场地内会播放激昂的音乐,组织者会设法调动参加培训的人的激情。人们等待的那一刻到来,培训讲师矫健地跨越到讲台上,身后巨大的屏幕会显得他(她)的身材更为高大。这位讲师会保持较快的说话语速,通过排比句和排比发问的方式继续调动并推高听众的激情。其排比发问中,会诱导听众排斥内向的、存在自我抑制和恐惧的情绪。许多参加培训的人在事后,会乐于告诉他人,某某大师的培训真管用。
这种培训之所以被理解为“管用”,是因为迎合了社会的需要。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社会文化的剧烈转型,竞争促使人表现出自信,社会、雇主、事业对个人的要求已经从先前的“品格”转变为“个性”。20世纪初,广告学、传播学等学科纷纷产生,在促进商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引导个人学会自我推销。接下来的百多年时间里,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被教导要丢掉矜持和羞涩;安静、内向性格甚至被看成是一种疾病。
社会欢迎外向者,尽管逼迫或诱导人们趋于外向,带来了普遍的焦虑和紧张。更大的问题在于,外向已经改变了人的思考和行动习惯。世界 的哈佛商学院在课程教育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自信的培养,其核心就是让他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作出裁决,还要表现出 自信的样子。哈佛商学院经常通过课堂案例演示等方式,告诉学生,不必三思而行,“即使你对某些事情只有35%的确定性,你在讲话的时候也要表现出对其100%的肯定⋯⋯不要苦思冥想那些所谓的完美答案。”
行为经济学家的观察发现,高管收购其他企业的行为会让他们因为击败竞争对手而兴奋不已,却忽略了其中高昂的代价,这种情况频频发生,因此被概括为“交易狂热症”、“赢家诅咒”。金融市场上,外向亢奋的行为习惯更是让人轻率的忽略警示信号。众所周知,华尔街各大投行的考核制度倾向于诱导其员工迫切追求更高利益、冒更大风险,而如果人们出于风险担忧而采取谨慎行动时,则会遭遇提前淘汰。这当然是华尔街投行大批从业人员陷入盲目狂热,进而诱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以上几段,说的是外向行为习惯存在的一些弊病。反过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贬低、被忽略的内向,应当为人们所重新认识。如前述,内向者更容易独处、习惯于孤独,因而更有利于培育创造力。美国谈判、沟通技巧教育专家苏珊•凯恩所著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指出,内向性格、行为表现,实则源于高度应激性。
内向的孩子出于对新事物的厌恶和恐惧,会让他们花更多时间在熟悉或动脑子的事情上,因而他们更有可能发展成为艺术家、作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内向的成年人则更善于观察来自环境的信息,通常会发现一些别人疏漏的微妙细节,比如他人情绪或语气上的微妙转变,或者灯泡太亮,或者市场数据的细微变化,等等。内向者还很善于移情,能够捕捉和区分他人的情绪。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这本书谈到,世界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相对于交谈,他们更喜欢聆听;相对于参加喧嚣的聚会,他们更倾向安静的阅读;他们致力于创造却不愿自我推销;他们往往选择独自创造而不是与他人漫无目的的讨论。如果你是一名内向者,完全没必要为之感到自卑,要敢于发掘并发挥自己高度应激性带来的优势。如果你是外向者,你的孩子或学生或同事中有人是内向者,不妨欣赏其思维的独特性,不要期待他们随大溜,要鼓励或支持他们追随自己的意愿——如果你这么做了,你将成为他们眼中最好的父母或老师或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