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文学王国是如何建成的(附照片)
从1981年秋天莫言在保定市的《莲池》杂志发表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起,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走就是三十多年。
莫言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如下几个阶段:
描红期1981年至1984年
代表作:短篇小说《售棉大路》、短篇小说《民间音乐》
这一时期的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这样的叙述方式是颇为符合传统规范的,情绪基调上也基本保持了现实主义风格。莫言曾这样评价自己当时的创作,“这些作品虽然也受到了一些赞扬,但其实都是摹仿之作。但不能因为有摹仿的痕迹就彻底否定它,它还是表现了我在写作上的一点才华,或者可以说尽管有摹仿客气地说是借鉴,但还是有我自己的独特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描红"的阶段,也就没有后来的作品。”
爆发期1985年至1986年
代表作: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短篇小说《爆炸》
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天马行空的气势、激烈的反传统姿态展开了大胆的探索。莫言用自己瑰丽奇谲的想象为新时期文学添加了精彩的一笔,也扩展了新时期小说的创作空间。
《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的成名作。发表于1985年春天的《中国作家》。
在作品中,莫言通过小说人物黑孩诉说了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的那一段时光。当时冯牧先生主编《中国作家》,为这篇作品,该刊召开过一个规模很大的讨论会,连汪曾琪先生都与会说了不少赞扬的话。莫言曾坦言:“我发现《透明的红萝卜》有一种朴素的、原始的东西那时说完全不懂文学夸张了一点,可以说几乎不懂文学,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我靠个人生活的累积和对艺术的直觉写出了这样的作品,所以它是朴素和浑然天成的。”
《红高粱》
令莫言蜚声文坛的作品。发表于1986年第三期《人民文学》。
作品以童稚视角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1987年被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借助于电影的影响和传播,《红高粱》无疑成了莫言所有小说中最有名的一部。在莫言自己看来,《红高粱》这部作品之所以引起轰动,其原因就在于它有那么一点独创性。“过去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奶奶"、"我爷爷",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写到"我"的时候是第一人称,一写到"我奶奶",就站到了"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内心世界可以很直接地表达出来,叙述起来非常方便。这就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要丰富得多开阔得多,这在当时也许是一个创新。”
震荡期1987年
代表作:中篇小说《欢乐》、《红蝗》
随着1987年这两部小说的发表,批评和辱骂与莫言结下不解之缘,让他几乎从云端跌落。当时很多人认为,为审丑而审丑的癖好使其作品变得空前迷狂、偏执、紊乱和晦涩。直到多年之后,才有评论家对这两部作品发出另一种声音。莫言也直言多年以后再次重读这两部作品,发现它们与《红高粱》有不一样的东西,“现在的我,其实已经不可能再写出这样的作品”。
拓展期1988年至今
代表作: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酒国》、《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
自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天堂蒜苔之歌》起,莫言进入长篇小说创作阶段。他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找到自己丰富、广阔、 恣肆的魔幻现实主义文风,并不断从时间、故事、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拓展着新的写作向度。
《酒国》
走通西方再走东方的作品。1993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起初反响不大,甚至很多评论家不知道莫言曾经写过这样一本书,反倒是日后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关注到这本书,然后把消息反馈回来,上海的几个年轻批评家组织了一个对谈,才使这本书的影响逐渐地扩大开来。说讲述高院调查员丁勾儿奉命去酒国市调查“吃婴儿”事件的故事,在结构上有它的独到之处,对多种文体进行了戏仿,每一章都用“酒博士”习作小说的方法来戏仿现代文学史上的各种文体。
《丰乳肥臀》
莫言文学殿堂里一块最沉重的基石,新时期文学三十年 作品。199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获“大家文学奖”。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是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书写的成功试验。作家倾情把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或者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但命运多舛,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的被裹挟卷入20世纪中国的历史舞台。这部作品曾因内容的尖锐引起轩然大波。
莫言认为《丰乳肥臀》是自己最为沉重的一本书,也是感情包含最为丰富的一本书,“不管这本书遭受过什么样的命运,如果要说代表作的话,这本书就是我的代表作”。
《檀香刑》
莫言受到正面赞誉最多的一部小说。200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获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在这部作品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的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将“残酷语言”推到 。
《生死疲劳》
最符合诺奖评语的作品。200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届红楼梦奖首奖。
《生死疲劳》讲述了一个在土改运动被处决的地主西门闹六度投胎转世的故事,他依次投胎为驴、牛、猪、狗和猴,最后又再度投胎成人,体现了所谓的“六道轮回”,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中国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生命。
这部作品与诺奖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评语“魔幻现实主义融合的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几乎“严丝合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