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机会之前的准备不要太功利
我的经历应该算比较丰富,这个和家庭的教育、家庭环境有关系。
我们家是兄弟姊妹8个,非常多。父母都工作,根本顾不上我们。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大概是9岁,母亲就敢让我带着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回老家。老家离我们那个城市有2000公里,中间要转两次车,转车后还有15里山路。所以小时候就形成了非常强的走南闯北自立自主精神。
17岁的时候入伍,成了汽车兵。那时很想当职业军人,当时选择不多,可是没一年我就知道自己不具备当职业军人的资格。因为我属于自由惯了的,非常强调自己的自主意识,所以经常与班长和排长对立。
我当兵前只上到了初中二年级。在当兵期间,把我大姐高中数理化的书要来,在部队晚上躺在被窝里拿手电筒自学。星期天到街上买些瓶瓶罐罐回来进行化学实验,因为化学不经过实验是没法往下进行的。没有实验室,我只能自己动手进行。在部队五年中,整个从初三到高三的课程,我数理化一点儿障碍没有,但是语文方面不行。实际上虽然在部队上我不想待了,但是我还是认真自学基础课。
当兵回来当了一年工人。除了好好当工人,我又非常认真地自学两门课程,一个是英文,一个是政治经济学。怎么都没想到1983年到深圳,一个是发现我的英文比较强。因为我的阅读能力,我看的信息比别人多得多。第二个学了政治经济学原理,价值、价格和对市场的把握,让我立刻进入了市场的状态。
之前说的这些事,我从来没有想到它会用得上。但你当做一门知识非常认真地去自学,不知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但是机会之前的准备不要太功利,不要说我今天学什么,一定要和自己的终身联系到一起。可能你的处境很不如意,比如我1983年到深圳创业,不是一开始我的英文、政治经济学就用上了的。我当时贩卖饲料,是和农民工一块儿扛麻袋。150斤的玉米和他们一块儿扛。之后一起休息,他们非常不理解我为什么这样做。我的打扮看着斯斯文文,像城市里长大的,却带着他们扛麻袋。他们问我,王先生你怎么跟我们干这样的活儿。我当时心里怎么想的?我这样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们能干的我也能干,但我能干的你们 不能干。
我强调这段经历是想说明什么呢?我们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放不下自己的身段,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成了一个问题。实际上很多的地方有比较低端的就业岗位,现在劳动力缺口非常大。但我们大学毕业生好像只能上不能下,几百万人都往只招收几十万人的公务员岗位上挤了。实际上从一辈子来讲,放下身段的经历可能会让你在家里没面子,在同学面前没面子,但这个经历对你人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摘自《成功是和自己的较量》)
“哈佛的后进生”
我到哈佛的时候,已经预想到这个过程会很难,毕竟60岁要过语言关,不是容易的事情。
所以第一学期上午是在国际语言学校,下午才到哈佛校园里去。在国际语言学校,我和十几岁的小孩最大的年纪也比我的女儿年纪小,我和他们在一块儿混,但是混得很吃力。那个时候我突然体会到什么叫后进生,因为就我的人生经历来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基本属于中等偏上,虽然不能说一直是优等生,但也绝不是后进生。我的学习为什么叫中等偏上呢?因为我的学习成绩非常不平衡,比如我的数学、化学、物理非常好,基本上也不费什么脑筋。但是像语文、外语就非常差。一方面数理化那边随便就得90分以上,但语文和外语,我记得只有一次是得过80分以上。
长话短说,就是我原来是中等偏上,到那儿之后突然就是后进生了。
要克服这些还是非常难的。什么叫后进生呢?就是一提问题,老师眼睛看着你,你赶快就低下头,生怕他提问,同时眼睛还要装作好像没看到似的,还得装得特别自然。另外还有做游戏的时候,也很自觉地往后躲。因为很多时候玩游戏要记单词。比如说你上去往前一站,你那个小组就给你做动作,让你明白什么意思,然后猜出那个单词来。就是不做动作,别人告诉我那个单词都拼不出来,更何况要做动作让我把那个单词说出来?整个事就是这样,成为后进生这件事让我非常郁闷。
我在哈佛的学习是很辛苦的。有不少人觉得不能理解,我干吗要去吃这个苦呢?我想,这个跟对吃苦和享受的定义不同有关系。什么时候我会觉得是享受呢?譬如我的阅读速度突然提高了,突然很多原来很难懂的书,看得哗哗哗,看得畅通了,突然感觉到一种升华。这个时候就让我觉得很享受,我也不觉得这个过程是吃苦。
(摘自《成功是和自己的较量》)
《成功是和自己的较量》
王石/口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本书是王石2012年2月从哈佛归来首度开讲,不仅完整记录了王石在哈佛学习一年的心路历程,更涵括了王石对于现代青年人的开导和诫劝。如何成功?如何克服痛苦?如何奋斗?如何经营企业?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作为一位年过6旬的老人,他对自己的剖析和陈述诚恳而朴实。
作者简介
王石,原籍安徽金寨,1951年1月出生于广西柳州,兰州交通大学给排水专业毕业。17岁时入伍到徐州,从军5年后,复员。1983年到深圳,后来成为房地产界的领军人物。他又是一名户外极限运动健将,曾走遍了世界两极和七大高峰。50岁,他第二次登顶珠峰;60岁,他只身奔赴哈佛求学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