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凯恩斯时代的“货币战争”

时间:2012-07-12 15:21:56 来源:四川在线


  • 前凯恩斯时代的“货币战争” 《金融之王》:触碰“大萧条”的深层原因

      严杰夫

      有人说,属于凯恩斯的时代已过去,世界的经济格局和货币体系比之于过去80年内的任何时期,却要复杂纠结许多,货币体系的未来变化拥有太多的可能。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将进入什么时代,金本位恐怕已和那些行长们一起被永远埋入到历史文献中了。

      

      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这可谓近代世界里,人类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中都会追问的一个终极性问题。回顾历史,1929年金融危机算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泛、后果最严重的一场危机。从那时开始,每一次全球经济发生巨大的波动,都会引发人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讨论。只是,八十多年过去,人类依旧无法从货币角度寻找到一劳永逸的办法,可以减弱经济危机在全球的蔓延。直到今天,各国的财政部和央行在遭遇危机时,仍只能拿出“凯恩斯主义”这个“古方”来应对。凯恩斯早已成为央行行长心中的一尊神像。

      在这个时代,凯恩斯的伟大毋庸置疑,但是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全球金融世界的掌权者们却似乎是依靠着另一种“秩序”,来调和和应对面临的危机。那个时代,中央银行制度还刚刚在资本主义社会确立起来;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只能算是刚刚被人关注的“新秀”;而被称为“世界上最孤高排外的俱乐部”的英美德法四国的央行,才是世界货币体系的“君王”。但也正是那个时代,孕育了人类社会现在使用的大部分智慧,包括“凯恩斯主义”。这样来看,仍然陷在金融危机深潭中的我们,重温一下那个年代,重温一下那些智慧是如何在无知和贪婪中逐渐被认可和接受,是如此必要。

      美国学者艾哈迈德撰写的《金融之王》,正是一本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的书。《金融之王》从一战前的全球经济写起,讲述了蒙塔古·克莱塔·诺曼在成为英格兰银行行长后,如何和纽约联储银行行长本杰朗·斯特朗、法兰西银行行长埃米尔·莫罗和德国中央银行行长亚尔马·沙赫特,共同组成一个“俱乐部”掌控全球金融体系,来应对各种挑战的历史传奇。在那段历史中,他们共同面对一战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重创,共同克服战争债务给经济体系造成的伤害,但却因为共同的错误政策造成了1929年金融危机的爆发。

      作者的叙述,以四位央行行长为中心展开,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似乎也可以被看作是这四位行长的传记。正如19世纪中期的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累利所说,“不要读历史,要读就读传记,因为那才是真正的生活”。因此,这本传记让我们最真实、也最直接地接触到了那场危机爆发背后的深层原因。“金本位”制度可谓是危机爆发的关键词。从19世纪开始盛行的金本位制,坚持将黄金作为本位币(如同今天的美元)。在这种制度下,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来决定。20世纪初,主流观点在亚当·斯密“以纸币替代大部分金银是空中楼阁”的观念下,仍坚持黄金才是全球经济的稳定基石。事实上,金本位制度的信徒直到今天还生活在我们周围,2010年世行行长佐利克就曾呼吁货币体系回归金本位。然而,在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世界,黄金的采掘和生产早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金本位制度已逐渐沦为束缚全球经济前进的桎梏。

      但以诺曼为首的银行家们,却仍努力强化濒临瓦解的金本位制度。在四位行长的心中,这种由古典经济理论支持的金本位制度,始终都被奉为圭皋。尽管一度,他们的努力看似重振了各国的经济,全球经济也似乎迎来了一战后“最好的时光”,但这种制度却使得战争赔款造成的经济创伤始终无法得到根治,只能在暗中逐渐溃烂恶化,最终诱发了1929年的危机。于是,作者才盖棺定论这四位金融界“无冕之王”是“毁了世界的银行家”。

      但在字里行间,我们仍然能读到作者对四位行长流露出的同情。人物传记在历史叙事方面的优点就在于,它常常能关注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却不会陷入到用结果来评价人物的窠臼之中。这种同情首先表现在,作者认识到了这些银行家们的局限性,他们接受的大多是旧式精英教育,这种背景让诺曼等人除了在观念上囿于古典理论的框架外,还要身负维护帝国的责任。作者认为,“他们各自的行事方式都体现了他们国家当时的国民心态”,尤其是作为英格兰银行行长的诺曼,他“沉溺在大英帝国昔日的辉煌里,不愿意承认它在世界上的日渐衰落”,金本位制度正是有助于稳定以英帝国为中心的旧世界体系,也正因为此,诺曼在四个人中对金本位制度最为坚持,以至于都有了一种堂吉诃德式的盲目自信。

      另一方面,这种同情还在于,作者认为他们并非真的就一无是处,起码正是在那个时代起,中央银行成为一个确定的制度被承袭下来。谈到这一点,作者甚至一反常态地赞美起了本杰朗·斯特朗:“正是斯特朗,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创造了现代中央银行家的概念。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本·伯南克,或者他之前的阿伦·格林斯潘、让·克劳德·特里谢或默文·金,形容他们是如何在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取得适度平衡时,就有本杰明·斯特朗的魂灵在其上方徘徊”。如此高调的评价,让我们似乎刹那间忘记了他们在那十年中犯下的种种错误,而承认这些央行行长们真正无愧于“金融之王”的称号。

      凯恩斯在这本著作中作为一个“配角”出现。事实上,在四大行长的时代里,他只是一个配角,却忠实扮演着时代赋予他的角色。他一直冷眼旁观,尽管也常对行长们的决策给予尖锐的批评,但他的建议从未被采纳。在那个金融形势风云诡谲的年代,凯恩斯当过教师,靠着投资成为百万富翁,甚至最后变成一位畅销书作者,但就是没能成为政府信赖的智囊成员。然而,凯恩斯并不感到寂寞和失落,他的信心同他的智慧一样丰满,他似乎清楚地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存在于未来。

      有人说,属于凯恩斯的时代已过去,世界的经济格局和货币体系比之于过去80年内的任何时期,却要复杂纠结许多。金融危机尽管已很难再将各国卷入到残酷的战争中,但仍能造成让人恐惧的动荡和伤害。在今天,凯恩斯主义能立即阻止危机的恶化,却无法根绝伤害的蔓延,更谈不上能重振经济全局。2008年金融风暴的阴影仍盘旋在欧洲旧大陆的上空迟迟不肯散去,就是我们国内的股票市场在经历了2008年暴跌后也至今未能恢复元气。后凯恩斯时代的货币体系,已成为最令人迷惘的经济话题,正如经济学家巴里·埃森格林在《嚣张的特权》里作的假设,货币体系的未来变化拥有太多的可能,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将进入什么时代,金本位恐怕已和那些行长们一起被永远埋入到历史文献中了。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