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李白诗歌奖揭晓 郑愁予等6人获奖

时间:2017-06-02 14:43:37 来源:四川发布
    原标题:第二届李白诗歌奖揭晓 郑愁予等6人获奖

    5月31日晚,由中国诗歌学会、绵阳市李白诗歌协会主办的第二届李白诗歌奖颁奖典礼在江油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诗人与诗歌爱好者们参加了这次诗歌的盛会。
 
  “李白诗歌奖”2015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面向全球征集作品。本次诗歌奖由中国 诗歌理论家谢冕担任终审评委主任,经过初评终评以及三轮实名制投票,从收到的1013件作品中,选出6件入围提名奖,大奖空缺。提名奖获得者分别是王小妮《出门种葵花》,食指《相信未来》,郑愁予《郑愁予的诗》,韩文戈《晴空下》,梁雪波《词语里的人》,桑子《栖真之地》。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黄怒波, 文艺评论家、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谢冕,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绵阳市政协主席张锦明,江油市委书记周涛向获奖者颁奖。颁奖晚会以李白青年、壮年、老年形象为线索,通过歌舞、诗朗诵等多种形式展现出中国诗歌的文化韵味。
 
  》》》获奖者及颁奖词摘录:
 
  “感谢我们要破门而出去种一片自由的葵花的冲动。”——王小妮
 
  王小妮,生于长春市,曾先后插队七年,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日常和平凡是王小妮始终不变的立足点和关注点,在喧嚣的时代,她安静地挽留了生命直觉、奇思异想,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有修养的“自然人”的心灵图像。《出门种葵花》作为其自选集,每首都是精品,比较全面的勾勒出了诗人的诗歌轨迹和诗歌高度。
 
  “新诗应续上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诗歌的家谱和血脉。”——食指
 
  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年生于山东鱼台。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他是一位用自己的生命人格实践见证了写作的诗人,一个作品与生命互证的诗人,一个具有精神现象学与文化标本意义的诗人,因而也是一个使人感动的诗人。其代表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堪称当代汉语诗歌经典。
 
  “我是为性灵做长工的,不会只为造巧句子而自娱。”——郑愁予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在中国及美国接受教育,后在美国爱荷华、耶鲁等大学任教。他把诗歌作为诗人自觉完成文化使命的语言实践和目的,同时赋予人的性灵,以韵律、节奏、色彩和结构等诸多要素为飞翔之翼,为汉语诗歌贡献了丰赡轻灵的意象。《郑愁予诗集》被选为对中国台湾 影响力的30本书单、二十世纪新文学经典之一,其诗被谱成歌是华文新诗为数最多者。
 
  “我时常提醒自己,要尽可能真实地生活,真诚地写诗。”——韩文戈
 
  韩文戈,1964年生于唐山丰润,1982年开始诗歌写作。其诗歌真诚、开阔、舒朗、大气,略带沉重和痛感,在对“诗意现实”、“生存现实”、“超现实”三种现实层面的掘进中,让读者领略到了词语的力量和一种闪着光泽的悲情。诗歌呈现出带有明显个人体征的细节,展示了一种沧桑的美学,表达了一个成熟诗人对人间世事与生存时空的感悟。
 
  “诗歌重构过去并向无限未来敞开。”——梁雪波
 
  梁雪波,1973年生,1990年开始诗歌写作并发表作品,主要写作诗歌、评论、随笔等,曾获第四届“海子诗歌奖”提名。其代表作《词语里的人》语言机智而有弹性,凸显了其在成熟驾驭现代汉语方面的成绩。
 
  “当诗人定居在丰富的生命内核时,光明就出现了。”——桑子
 
  桑子,世居浙江绍兴,其诗歌充满了对尘世的热爱与关怀,着情细腻,文笔精炼,情感充沛,她在系列诗歌文本中所持续建立的“栖真之地”既体现了地方性知识的重构,又体现了写作的个人信仰。她所要揭示的是那些暗夜中静静发散着微光的事物。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路珊 摄影报道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