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之大者黄宾虹作品赏析(2)

时间:2015-12-31 08:47:37 来源:杭州日报

  60岁至75岁,则是黄宾虹艺术功力厚积薄发的时期。1946年黄宾虹在一题画中说,“前二十年,余游阳朔、罗浮、峨眉、青城、楚越诸山,得草稿千余纸,今蜷伏燕市,暇为点染,用古人之法,不欲泥古法也。”从黄宾虹的作品看,走向大自然,师法造化已成就这一时期的绘画创作的主流。如,“浙东纪游图轴”、“青城山坐雨图轴”、“设色山水画图轴”。其间,黄宾虹撰写的绘画学术专著有《中国名画名集》、《古画微》、《清代画史》、《宾虹论画》、《宾虹画语录》等。

  黄宾虹66岁发表《虚与实》,首次将中国绘画中“知白守墨”与西方格式塔心理学之“不完全形 ”相联系,提出“不齐弧三角形”为美的“内美观”。在他75岁离开上海去北京前,撰《说蝶》,以青虫化蝶三眠三起为喻画学,“先师今人,继师古人,终师造化,三阶段”。黄宾虹上述绘研成果,与其绘事实践相辅相成,这种绘画与研学并进的功力积炼方式,不仅使黄宾虹的艺术功力胜人一筹,而且也成为同仁及后人学习的榜样。

  吐丝作茧 黑密厚重“黑宾虹”

  黄宾虹75岁至85岁在北平(北京)10年,是他“吐丝作茧”形成自我风格的关键10年。当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宾虹“闭门求闲”,与外界应酬减少,有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进行绘画艺术的求变创新,即进入他“衰年变法”时期。

  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言:“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而晚年黄宾虹提出“画须熟而后生”,由“熟”转向“生”的过程,就是才力运用的创新过程。黄宾虹的艺术才力的显现从60岁就开始了,但真正发力创新从是黄宾虹至北平的这10年。

  1946年黄宾虹在北京曾题画言“……得草稿千余纸,今蜷伏燕市,暇为点染,用古人之法,不欲泥古法也。”这明确说明,他开始将多年师法造化和师法精典所凝聚而成的“满腹丝蚕”(积累画作),进行总结提升来“吐丝作茧”(创新画作),即开始了黄宾虹自己独特绘画风格的创建。“用古人之法,不欲泥古法也”,道出了黄宾虹要突破传统绘画进行创新的一种意识。此时真正所谓的黑、密、厚、重的宾虹山水画风格,渐渐清晰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纵观“丹黄秋树山水图轴”、“设色山水图横幅”、“拟宋人江山无尽图轴”、“嘉州归渡山水图轴”等作品,给人极深的印象——

  一是其所用墨法非常成功,特别积墨法在当时无人出其右者,近看其山水作品给人浑厚之气,远看层次井然。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