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的和背后的——读陈启基《中国家庭》

时间:2015-10-30 08:26:22 来源:《亚洲艺术》

  陈启基无论拍照片,还是画画,其创作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原生态。他总是从个人观察出发,去呈现那些深有体味的东西,从来不管什么技术规范或学院要求,也不管自己的作品能否成为画廊所需的样式。他和他的作品处在不断发生的状态之中,这样的创作过程让他很快乐,很投入。

  近些年来,他在周围朋友中进行家庭调查,收集照片,整理线索,生活在历史追寻里。贵阳这座城市,地处高原,远离中心,避祸、避世的移民历代有之,至今尚存不少渊源甚深的家庭,像陈启基长期关注的吕氏家族便是一例。但陈启基并非社会学家,也无意于调研成果,那些已经破碎、正在消逝的历史记忆,带给他深入个人内心,也深入社会现实的感慨与感动。于是他开始以《中国家庭》为题进行绘画创作。

  第一个阶段是用丙烯手绘方式画出版画印制的效果,不独因贵州有当代版画创作传统,而且因借用过去常见的奖状式样来表现中国家庭给人以复制印象,其标准化与模范化不啻是强权时代的政治隐喻。当家庭成为社会整齐划一的单元时,个人更是早已不见踪影。我相信陈启基在这样的创作中是深知痛苦的,因为他难以把那些个别家庭、具体经历的真实感受表现出来,于是他不惜破坏刚刚定格的图式,让鲜活的历史记忆自由进入创作之中。不仅图框被任意打破,背景纹样也因其杂糅而变得随心所欲。特别是人物画法,取线条勾勒,淡彩涂抹,类似水彩速写的生动性,有一种未完成效果,仿佛是画家难以抓牢那些历史影像,它们正在淡化、正在消逝,正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文化境遇中变得残缺、破碎,永远不再完整。这种使记忆真正成为记忆的绘画方式有一种力量,就是让艺术在场,指向造成问题的现实境遇与文化背景,而不仅仅是回忆历史和历史回忆。集权时代对中国家庭的伤害、对人的伤害是不能忘记的,其根本原因是这种伤害并未真正得到反省,甚至仍在继续。艺术家并非公诉人,他只能在艺术不断发生的过程中、在自己的创作方法中去触及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所以对陈启基而言,绘画生活将与问题意识并存而同步。

  是为序。

  2008年8月10—12日

  于川黔途中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