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夫妇也是随便叫的吗

时间:2015-10-13 08:06:05 来源:新浪财经

  如今,出书的门槛低了许多。不少硕士、博士论文申请一个项目,或是自己出上一笔钱,就可以印成一本专著。书出来后,便可以凭此申报职称、参加评奖,从此步入学界,可谓一举多得,是一笔回报率很高的“生意”。

  凡是见到这样的著作,我习惯于翻翻后记。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书中的后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文字水平和基本素养。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我们的不少作者尽管获得了很高的学位,但文字还不大通顺,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连最基本的人文素养都不具备。

  最近买到了一本研究画家黄胄的书,是作者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由五段话组成的后记中,作者的后四段都是向他人致谢的。每读一段,我心里就“咯噔”一下,因为,作者的表述实在不礼貌,用一句俗话叫“太不懂事了”。

  在第二段的开头,作者写道:“首先要感谢王世襄夫妇。他们对我非常好,每次有问题去电话想当面请教时,他们就说,过来吧,没事。”“王世襄夫 妇”,这话也太刺激了。作者是一名“70后”,比王世襄先生和夫人袁荃猷先生晚出生将近六十年!对比自己年长一个甲子的两位老先生直呼其名,难道不是太过 分了吗?我不禁要问作者:“王世襄夫妇”也是你叫的吗?别说晚辈不能这样称呼人家,就是平辈也是不能这样随便称呼的呀!

  再看下面的一段,作者继续写道:“其二要感谢郎绍君、徐改夫妇。”郎、徐两位先生虽然比王、袁两位先生年纪轻一些,但也不能直截了当就直呼人家 的名字啊!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有长辈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在书面语言中,即使长辈也要在人家名字的后面加上“先生”或是“兄”的啊。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作者对自己导师的称谓。按理说,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作者本人,付出心血最多的就是导师了。退一步讲,作者在后记中对他 人的感谢还不免有些客套的成分,那么,对导师的感谢则要真诚、自然得多。遗憾的是,作者不仅没有在向导师致谢方面专门花费笔墨,而且一上来就是“其三要感 谢我的导师×××”。连最最基本的“老师”“先生”“教授”这样的后缀都一概省去,难道作者觉得这样顺口吗?真不知道,假如作者的导师看到这句致谢话,该 作何感想。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