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博物馆:由静变动好看好玩
口本报记者 马景阳本报通讯员 魏廷宝 张珂 荣敏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城市发展史,了解一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首先得从博物馆开始……”近日,桓台博物馆组织讲解员到桓台世纪中学作了题为《桓台文明曙光》讲座,通过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了桓台博物馆珍贵文物和厚重历史,广受师生好评。
桓台博物馆是淄博市成立的 区县级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1999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馆藏包括陶器、瓦当、青铜器、瓷器等15个门类的珍贵文物5000余件,其中清康熙帝御笔“信古斋”、“临米芾中堂”、“湘竹金扇”及康熙帝赐封王渔洋的圣旨、进士卷等堪称古代书画中的精品。馆内设有《东夷文明之光》、《古代书画》、《玉器、骨器、瓷器》、《薄姑国青铜器》等9个专题陈列,展出面积4000余平方米,展品上起8500年的后李文化,下至明清,被专家称为“东夷文明的浓缩”。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活动应当摆脱静态,转向动态,逐渐由静态的藏品,转而为活泼的学习环境,这是一种发展趋势。”桓台博物馆馆长孔令涛说。
如何让博物馆“动”起来,“走”到公众中去?桓台博物馆费了不少心思。近年来桓台博物馆除了免费开放有序推进外,还常态化地组织开展博物馆进校园、社会宣传等活动,让学生不出校园、居民通过各种媒体,就能感受到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观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文物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普及。2010年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桓台县新城镇管家村村民董平在耕作时,发现了商代和明清的瓷器标本以及战国时期的瓦当,掌握一定文物知识的董平,认识到这些断瓦残片的价值和意义,当即交给了文物普查队。“要在前几年,我早把它们当成碎瓦破片扔掉了”。
文物收藏是博物馆的核心吸引力之一,珍贵的馆藏是观众的兴趣点。1996年史家遗址发掘成为当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发掘出土的两枚甲骨文残片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甲骨文,为让丰富的藏品广为人知,博物馆邀请当地众多的学校在这里开设第二课堂,许多学校的历史课设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成为当地中学生经常出现的作文题目,初一新生入学参观博物馆成为传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为吸引观众,博物馆还发掘陈列出《彩蝶世界》,共展出了1500余种20000余只世界珍稀和濒临灭绝的蝴蝶标本,填补了山东地区无昆虫馆的空白。“博物馆应该是一个文化艺术乐园,置身其中,人们可以学习,可以研究,可以欣赏,也可以消遣休息,在这个艺术殿堂里得到历史的熏陶、文化的滋养和审美的享受。”孔令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