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二道关村发现4处千年古崖居

时间:2012-11-27 20:16:19 来源: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其中一处古崖居外景,门窗、屋檐保存完好。

  昨天,热心市民吕朝文告诉笔者,在老家怀柔区九渡河镇二道关村发现了4处古崖居,年代大约已有千年。和吕朝文同村的吕朝斌也知道此事,他是《百村史话》二道关村史的撰稿人。因为撰稿需要,他曾深入研究过二道关村村史,听说笔者要去探访古崖居,他义务做起了向导。

  他告诉笔者,村民们早就知道山上有洞穴,但谁也没想过这可能是古迹。直到今年撰写村史,这几处古崖居才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古崖居所在地位于九渡河镇二道关村鳞龙山自然风景区内西侧古寺沟西北坡的半山腰峭壁上,距公路约2公里。笔者一行自鳞龙山景区门口沿山路步行三十分钟后便到达了现场。

  崖居内生活设施齐备

  笔者依次进入古崖居内,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间设施齐全、布局整齐的“一居室套院”。这是该村最大的一处古崖居。

  “当中是面积不大的平地,相当于庭院。平地右侧是一个一米多深、宽约两米的石室,顶部平整的台面两侧有搭棚穿木的石眼,放置木门后,很像做储物用的库房。”顺着吕朝斌手指的方向,笔者看到屋顶两侧的确有两个目测直径大约20厘米左右的石槽,估计能够放置较粗的木棒,承受较重的门板重量。

  平地正后方是居住用的石屋,石屋前脸形状酷似窑洞,室内大约十七八平方米。其中有石床、放置铁锅的灶台、烟道、放置物件或供奉佛像用的石台等,虽然面积不大,但生活设施齐全。室内四周墙壁及屋顶棱角分布很规则,像是人工用刀斧凿刻过。石床边缘的石沿整齐,四周内壁抹有石灰,窗台坍塌散落的石块也很规整,灶台和屋外顶部墙壁还有烟熏的痕迹。经过多年风化,四壁的山石已经变得松软。洞额有明显搭架的插木孔、放置横木的凹托。其他两处古崖居虽然大小不一,但四壁同样棱角规则,都有插木孔、凹托,且依山建室,进出左右、上下设计的通道和室内造型也很巧妙。

  崖居外似存储水设施

  参观过石室后,吕朝斌又把笔者带到了古崖居前方一块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地上平放着一个加工粮食的石碾盘,碾盘上面的棱槽已被磨平,显然经过长期使用。碾轱辘被垒砌在旁边的石堤里。

  吕朝斌跳上碾盘,从随身携带的工具包中拿出一把柄上作过标记的镰刀,边测量边向笔者介绍:“这是我的专用尺,间距正好是30厘米,你看这碾盘从左到右正好是1.8米。”随后,他又指着身后的山石墙壁说:“我们怀疑做碾盘的石头,就是从这里就地取材的。”笔者将目光锁定碾盘后方的山体,石材质地的确与碾盘的石材十分相像。

  经过山前的土地,吕朝斌又将笔者带到一块巨石旁,并介绍说这里可以用来储水。笔者爬上巨石观看,上面较为平坦,有几处凹陷处留有不久前融化的雪水,但储水量似乎并不能满足几户人家正常生活所需。但据介绍,近代人在巨石底部建了一道坝,确实能够储水,只是不知曾经居住在古崖居内的人,会不会用类似的方法储存生活用水。

  历史或有千年

  据了解,明朝嘉靖年间,修建黄花城长城。1522年,在此地建关后才渐成村落,越来越多的村民在这里建房居住。因是黄花城第二道关口,所以村子就取名叫二道关。也就是说在修建长城以前,这里应该是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而修建长城需要动用大批人力,要解决这么多人的居住问题,仅仅依靠这样几个狭小的洞室显然不现实,所以这些古崖居最晚成形时间应该是在明朝嘉靖年以前。

  但是从古崖居墙壁上涂抹的石灰,曾经供奉过神像、用过铁锅或陶器等痕迹的细节出发,也很难判断这些古崖居形成的具体时间,因为这些因素在我国出现的时间都很早,这些古崖居或许已有千年的历史。吕朝斌表示,对这些古崖居的历史和来历的探究,还需要专家进一步考证。目前,怀柔区文物所已介入调查。

  作者:郑秋颖 程琳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