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物选萃 绪论(8)
时间:2012-07-16 10:38:36 来源:四川在线
(八)
山西省境内现存长城战国时期为最早,汉、北朝、隋、唐、明、清时期均有重修或增补。据文物普查资料表明,这一时期山西境内共修筑长城3500公里。目前保存基本完好和墙体比较明显的有2500公里左右,这些长城分布在9个地、市的40个县、区内,基本上遍布全省各地。战国时期赵长城是赵肃候时修筑的,“赵长城”从我省东北灵邱县北境直到保德县的黄河岸边,现存遗迹50余公里。汉武帝时在广灵县一带修筑石质长城,至今40余公里的遗迹尚在。北魏时期筑的长城在山西境内约400余公里。北齐长城主要是在天保年间(公元550—560)完成的,山西境内约900余公里。隋代长城,在山西境内修筑500余公里。唐代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榆社县筑长城,现遗迹尚可辨。明代修筑长城达到长城建筑史的顶峰,当时“设九边以卫中夏”,其中两边设在山西,即大同边和太原边。大同边东起天镇县镇口台,西至偏关东北芽角山,长543公里,共设583堡。太原边西起河曲县、东到壶关县,总长750余公里,设雁门、平型、偏关三个关口,39堡、19个口子。我国修筑长城的历史一般认为明代结束,但在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附近又发现了清同治年间修筑的—段长城(俗称长墙),也就是我国现仅存的一条清代长城,据记载,主要是对付捻军。目前山西境内代县雁门关、百草口、灵邱县广武、平定县娘子关段长城关隘,基本保存完妤。
三
山西省现有省、地、县三级博物馆58个,大多为综合性的地志博物馆,藏品近30万件。近几年来,省文物主管部门除对现有馆进行整顿、充实、提高外,特别致力於建立多种类型的专题性博物馆,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博物馆品种单一的状况。目前已建成的有丁村、祁县两个民俗博物馆,榆社县化石博物馆,沁县南涅水石刻陈列馆等。正在建设的还有垣曲自然博物馆(馆址已落成,正在筹备陈列)、孝义木偶皮影博物馆、定裏河边民俗馆等。现择其几个重点馆简介如下:
山西省博物馆建於1918年,距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是山西最大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标本10多万件。馆址分两部份,一部(即本部)在太原市狄梁公巷3号,是重建於清代的文庙,主要有历史文物等基本陈列。同时不断举办临时性展览,建国40年来,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已举办过大、中、小型临时性展览60多次。目前正在全面改陈,更新陈列设备,不久将以崭新的面貌接待观众。二部(即专题陈列部)在太原市纯阳宫街25号,是一座建於明清时期小巧玲珑、楼阁交相辉映的道教宫观。由於地处五一广场西侧的商业、服务中心,又东距火车站、汽车站不远,故每日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参观游览,是太原市对外开放的重点旅游点之一。现有石刻、陶瓷、铜器、书画等专题陈列,尤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极高的石刻陈列品,是这个部的主要特色。
丁村民俗博物馆在襄汾县城南8公里丁村,博物馆利用明清时期的民宅陈列。丁村民宅是中国北方民宅建筑的代表作,至今仍完整地保存有明清时期的民宅院落24处,这在全国为数极少,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实物依据。丁村民宅本身就是极有价值的民俗文物,又利用这些民宅建立民俗博物馆,更增添了它的色彩趣味。丁村民俗博物馆展示的主要是山西晋南地区明清时期民间的生活生产习俗,占用十多个院落,展示民俗文物数千件,主要内容是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的习俗和生产工具等。
祁县民俗博物馆在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位於太茅公路西侧,由太原乘车1小时即可到达。民俗博物馆利用建於清代的“乔在中堂”民宅陈列。乔氏是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初年祁县的商业金融大户,起家於内蒙古,“在中堂”是乔氏建造的私宅,全砖石结构,共六大院二十个小院,三百多间房屋,高墙布瓦,砖石雕刻玲珑剔透,四合院鳞次栉比,屋顶相互勾通,是晋中地区一座较典型的民宅。民俗博物馆利用两个院落,展示了山西晋中地区民 间的生活习俗,展品中高贵典雅的硬木家俱是这个馆的特色。
河东博物馆在运城市内。是一座新建的中西式相结合的建筑物,配以古建筑大门,别具风格。现有历史文物和戏曲文物陈列,尤其戏剧文物陈列,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戏剧爱好者。
芮城县博物馆在县城内,占用城隍庙(一组宋、元、明、清建筑群)。现有历史文物、碑刻陈列,是山西省较好的县级博物馆。
沁县南涅水石刻陈列馆在县城南二郎山上,近几年新建,共三个院落,仿古式建筑。南涅水石刻出土於50年代的沁县南涅水村,一千多件,是佛教题材的塔式雕刻品,时代最早的为北朝,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这批珍贵的石雕艺术品就陈列在这个馆内。
榆社化石博物馆在县城内,近几年新建。榆社新第三纪地层保存完整, 明显,在世界上属於少有,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地层。与新第三纪地层共存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埋藏丰富,目前已发现30多个属、140多种化石。本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引起国际上的重视,近几年先后有美国、加拿大、西德等国家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来考察。榆社化石博物馆的陈列是这些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缩影。
长治、代县等市、县博物馆,也是山西省较好的博物馆。
全省各类博物馆收藏文物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其中有不少是全国少有和富有山西地方特色的珍贵文物,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在青铜器方面:长子县收藏的北高庙村出土的商代早期的饕餮纹爵、觚是十分珍贵的,它为研究我省商代早期青铜文化丰富了新内容。省博物馆收藏的石楼、保德、忻县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器物精,如龙纹觥和铜鸮(xiao)卣(you)都是全国稀有珍品。尤其是铜玲豆、铃首剑和金耳饰为中原商代文化所没有,这种文化可能与商代方国部族文化有关。馆内还有洪洞永凝堡出土的西周铜器,侯马出土的东周铜器、长治分水岭出土的战国铜器等文物,都是研究晋国及三晋文化的实物资料。如侯马市上马出土的蟠螭纹鼎、蟠龙纹方壶和长治出土的铜牺立人擎盘、错金云纹豆等,都是典型的晋国及其后期文化。属於春秋末期,还有原平出土的“吴王光剑、万荣出土的“王子于戈”、侯马出土的“庚儿鼎”和忻州收藏的“鸟书戈”,虽然这些文物不是晋国文化的东西,但是对研究晋与吴、徐等国的关系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属於汉代文物,在省馆内保存的有右玉大川出土的鎏金狩猎纹胡傅温酒樽;在右玉县博物馆保存的有善家堡出土的铜镀和鹿首铜饰等。胡傅温酒樽上的疗猎纹,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铜镇和鹿首铜饰出自一座匈奴墓。铜复在朔县和古交市都有出土,说明匈奴文化与汉民族文化在交往中的密切关系。
另外,在朔县崇福寺收藏有两把铜剑,一为相邻春平侯剑,一为戈相乐密剑。在省馆内收藏有战国的量器“土匀四斗戈”,西汉初期的“常方半”,新莽始建国元年“漯仓平斛”和太原东太堡出土的汉代“代食官槽锺”、“清河太后中府锺”和“晋阳钫”。“漯仓平斛”与“嘉量斛”,同为王莽时期的标准量器,现已为中国度量衡史所采用。
在陶瓷方面,省馆保存有垣曲下马出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罐和彩陶瓶,芮城县博物馆保存有金胜庄出土的仰韶文化庙庭沟类型的彩陶深腹罐。这些器物花纹精致,器型完整,距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实属难得。运城市博物馆保存的汉代绿釉舞乐陶楼,不仅造型高大,而且楼上还有载歌载舞的陶俑,形像生动,为研究历代歌舞发展史的学者所称赞。大同市博物馆收藏的北魏太和八年司马金龙墓出土的一大批匈俑,如仪仗、武士、侍从、女乐、骑马女吏、胡俑驮马、跃马、陶骆驼等,形像生动,人物面相和服饰都有胡人风彩,是研究北魏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物资料。长治市博物馆保存的唐三彩抱鸭壶女俑和明代三彩法华柳管镂空罐,太原市保存的明代三彩法花镂空罐等文物,不仅有历史研究价值,而且在制作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或可说是山西的地方产物。
在石刻造像方面:省馆收藏有 的离石马茂庄东汉画像石刻,东魏太平元年程哲造像碑。这些完整而又较早的石刻,在山西保存的为数已很少了。芮城县博物馆收藏的隋开皇八年四面造像碑,是近年出土的一通较完整的碑刻,过去只知道永济县栖岩寺有一通隋代碑且风蚀剥落严重,字迹不清,芮城所出隋碑就显得更重要了。该馆还收藏有唐代武周长安三年释迦坐像一尊。省馆收藏有唐武周天授二年大云寺刻涅盘变像碑一通。这些造像和造像碑,都有确切的纪年,且保存完妤,对研究石刻造像的历史、佛教史、美术雕塑史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在瓷器方面:省馆保存的太原市郊出土的隋代青釉胡人狮子扁壶,从时代讲仅次於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青姿唾盂,亦算是早期瓷器之一。长治市宋建八义窑是山西的地方民窑之一,出土的完整的器物不多,长治市博物馆收藏的红绿彩碗是八义窑典型的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性。辽瓷是山西的地方产品,典型器物有天镇夏家沟出上的黑釉剔花牡丹纹瓷罎;大同出土的白釉印花碟、白釉刻花碟、白釉刻花梅瓶等;原平出土的三彩法花琉璃棺等。这些文物有的花纹精细,有的制作规整,有的釉色洁莹,具有北方民族文化的特征。应县城关出土的元代青釉简柄匜yi,造型别致,彩色绚丽,是国内收藏的元代瓷器的佳品之一。同样器物还有一件,早巳流落国外,所以青袖筒柄匜更显得特别名贵。在省馆还有一件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罐和明宣德青花大盘,早期青花瓷器为数不多,大件器物更为难得,省馆保存的元、明、清瓷器,为山西馆藏文物增加了新的光彩。
在书画方面:如省馆保存的元末花鸟画家王渊的着色“桃竹锦鷄图”轴,线条清细秀劲,功力极深,是山西发现的 元代绘画。清初山水画家王鉴的墨笔山水轴,画法师北苑,平整工稳,峰峦云雾多得天真,堪称是清代山水画的先驱代表。
省馆宋克的草书诗轴作於明洪武初,得之不易,因其传布时间不长,传世较少。河东博物馆明万历间大书法家董其昌的行书“十字说”册,墨色匀称,笔法秀逸,是其传世作品中的精者。晋祠收藏的清初名人傅山草书“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是其草书的代表作。1961年春郭沫若先生看后跋云:“傅青主书豪迈不羁,脱略蹊径,晚年作此,真可谓志在千里。”
省馆的“侯马盟书”,是我国发现不多的一批重要文字资料。盟书中的文字不仅沿袭了甲骨、金文等古文字的风格,同时又开创了三晋文字书法的新貌,极为珍贵。
大同市北魏司马金龙墓出上的屏风漆画,从题材到艺术形式都与传为顾恺之作的“烈女仁智图”卷相似,它不但填补了北朝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白,也可以借此了解我国早期屏风的概貌,非常可贵。
省馆收藏的右玉县宝宁寺水陆画,共计136轴,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除了佛法、僧伽等故事外,并充分反映了社会生活。其绘画风格属於从元到明代的过渡类型,是宗教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在古钱方面:阳高县天桥村出土的“东周”方足布,运城市出土的“共半斤”圆肩方足布,平朔煤矿工地出土的“宋子”三孔布,以及近年来收获的“无终”三孔布,过去均未见於著录,是目前我国古钱中的孤品,它为三晋货币增添了新的内容。新绛元代的“贞佑宝券”铜版亦属稀有珍品。
在版本方面:北宋开宝年间在四川成都刻印的大藏经,简称“开宝藏”,是我国最早的刻板大藏经。由於历代战乱,全国保存下来的“开宝藏”零卷已不多,在晋城市陵川县和高平县先后发现的三卷“开宝藏”,非常重要,它为研究我国印刷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祁县图书馆发现的明万历版 修订的《山西通志》,是善本书中的孤本,现已由省博物馆珍藏。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