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书画“双胞胎”乱象迷人眼

时间:2012-07-15 20:29:46 来源:四川在线

黄璧《暮春迎旧知》(广州艺博院藏画)

黎简《夏山欲雨》(纸本设色立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黎简《夏山欲雨》(顺德黄氏藏本)

梁佩兰《行书七绝诗轴》(纸本 135.2X42.8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东清代书画名家黎简的《夏山欲雨》一直藏于广州艺博院中,顺德、佛山的两个收藏者手中却各有一幅与其一模一样的藏品;广东省博物馆与广州艺博院收藏的岭南名家梁佩兰的《行书七绝诗轴》毫无二致;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孙中山行书轴和扬州文物店的藏品如出一辙。书画的“双胞胎”、“多胞胎”现象自古以来并不稀奇,但馆藏机构竟然也有“双胞胎”着实令人吃惊。与此同时,市场上的“多胞胎”现象千奇百怪,譬如一个收藏者手中有同一个名家的“十八胞胎”舞蹈人物。

  文、图 记者林琳、郭晓昊

  《夏山欲雨》“多胞胎”:

  判断真迹极困难

  黎简的《夏山欲雨》是广东典型的“多胞胎”案例,收藏家梁基永对此颇有研究。据他考证,上世纪60年代前,广州艺术博物院即已藏有《夏山欲雨》绢本设色立轴,尺寸为238厘米×95厘米,题款在画面左上方,印章三方。1995年,另一幅黎简的《夏山欲雨》绢本设色立轴出现在广州嘉德“春季拍卖图录岭南名家专场”中,但尺寸为224厘米×94厘米,结果流拍。这件画与前者的构图和题款完全相同,印章的位置也基本相同。梁基永认为,这两件书画是典型的“双胞胎”。

  2008年,梁基永在顺德黄姓收藏者手上见到第三本《夏山欲雨》,其构图、题款、用印与前两者无异,仅尺寸有所不同,为235厘米×96厘米。后梁基永撰文称:“最奇特之处,是三本的题款,无论从字体、行气、抬头格式、每行字数都完全一致。”

  后来经过研究,梁基永得出结论,《夏山欲雨》存世还不止三本,要从这三幅画中判断出哪张是黎简的真迹极为困难的,也很可能三张都不是真迹:“由于三本的题款完全相同,所以我们排除了黎简本人一稿三画的可能。这三本山水从线条、点苔,直到人物细部等,都极为接近,甚至连苔点聚散都非常近似,我们可以推测仿作者必然是将底本与复本两画放在一起,然后用影托或者其他方式复制而成。而创作的时间亦与原作十分接近,因为三幅绢本的质地都是相同的。”

  “撞车”应引发警惕

  “撞车”应引发收藏者的警惕,而且“矛头”更多指向市场。书画专家许习文透露,自己曾经在北京某场大型拍卖会上见到一件潮汕画家黄璧的画作《暮春迎旧知》,觉得很眼熟,后来才想起广州艺博院藏有一件几乎一模一样的作品。

  事实上,在馆藏或公藏机构之间,也存在这种“双胞胎”。许习文举例,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艺博院收藏的岭南名家梁佩兰的行书七绝诗轴毫无二致;广东省博物馆的一件孙中山行书轴与扬州文物店所藏的简直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这些“公案”至今也未有定论。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认为,如有机会,将几件作品放在一起比较,看作品所体现出的笔性和书画家是否一致,孰真孰假,立竿见影。当然,书画家重复创作同一题材的现象并不鲜见,主要源于两种情况,一种是书画家本人因为应酬等各种原因,喜欢反复创作同题材作品,构图、题识等很接近,这种情况在齐白石、居廉、任伯年等人作品中都较为常见;另一种情况就是别人临摹的作品,属于赝品。一般说来,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作品无论内容、上款、印章甚至尺幅都一样的,至少有一件是赝品。

  梁基永认为,古代复制书画可称得上是中国艺术传统,是艺术传承的方式,收藏者和民众不要纠结于博物馆或私人的藏品哪件真哪件假,而是要学会欣赏哪一件更有艺术价值,从审美角度尊重这些史料:“当然如果是现在因为商业目的而制造的‘双胞胎’就是另一回事了。”

  “双胞胎”

  或令原版价格大打折扣

  广州银通总经理陈俊明近日在相隔1000公里的两地看到两件几乎完全相同的王雪涛作品,而他的朋友手上甚至收藏了一个名家18幅同一个样的舞蹈人物,他强调,“多胞胎”现象最令人担忧的是,市场流通的未必是孙大圣的“真身”,而全是他腮帮子底下拔出的毛,“市场中不乏买了真迹回去‘生仔’的情况,买家保存着这只‘母鸡’就可以不断‘下蛋’。”

  陈俊明表示,近两年艺术品拍卖出现“井喷”,虽然今年春拍行情看似有所回落,但仍有不少人对行情满怀信心,许多新成立的拍卖行也想趁机分一杯羹。那些未必都拥有文物拍卖资格的拍卖行入市“抢货”,令本来存量就有限的中国书画尤其是古代和近现代书画“僧多粥少”。“一部分新拍卖行很不规范,凑齐两个人成立个拍卖行,就开拍了。没有拍品怎么拍?这样当然就导致了部分似是而非的书画涌入市场,‘双胞胎’出现的几率自然高了。”一名收藏家透露。另一方面,部分收藏者盲目收藏也给予“双胞胎”、“多胞胎”生存空间。

  “最离谱的是,我竟然曾经在同一场拍卖会的不同专场发现一个岭南名家的‘双胞胎’拍品。”许习文对此颇感不可思议。

  书画“双胞胎”现象成为艺术品市场的难题,尤以古代书画的鉴定难度最大。北京华辰拍卖董事长甘学军认为,主要是古代的著录仅有文字,以类似“画喜鹊一只”,“梅花数朵”、“远山近景”这样的文字加以记录,后世就极可能利用这种缺陷来臆造书画。

  “双胞胎”的出现影响了收藏者对真迹的判断,因此可能令“原版”的市场价格大打折扣。但是许习文认为还是要多加研究,在实物基础上从流传、来源进行鉴定。“现在真正收藏的买家并不多,更多的是投资者。“要避免‘双胞胎’或‘多胞胎’,收藏者的素质亟须提高,要将真迹作为标准件研究,拿准这把鉴赏的‘尺’。为什么近段时间旧图录的价格快速上涨,就是因为收藏者意识到它们是自己学习和收藏书画的重要标准。”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