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天地竞风流-下岗工人张越鹏的古钱币情结
国际在线3月27日消息(记者曹美丽 宁波日报记者沈明伦)一种以不可雕琢古钱币粘贴成型为特色的新颖艺术作品___“泉画”已在华夏画坛初露端倪,其创作者是浙江宁波下岗工人张越鹏。现年52岁的他从收集古钱到编写泉集再到创作泉画,结缘古钱币已三十余载。生活的痛苦和欢乐也由此变得与众不同。
古钱币情缘深厚
钱,古时称为“泉”。“泉画”通俗的称法为“铜钱画”,是用古钱币粘贴成型的艺术画。
自读中学时起,张越鹏就爱好收集古币。“五铢钱”是他进入古钱币领域的第一枚藏品。当时,张越鹏刚满17岁。不久,他参加了工作,当时每月16元的工资,他多半花在购买古钱和相关书籍上。再后来,他缩小收藏范围,做专题集藏。他选择了北宋钱币版式分类专题。30岁时,他加入了宁波市钱币学会,专门集藏和研究宋币的兴趣更浓厚了,一发而不可收。他购买古币一般不是论个买而是论斤买的,有时出去购币一次就要买上几公斤。在宁波古玩市场买古币时,他曾几次为短缺资金而变卖衣服,有时候一件衣服不够,还要把口袋中的一包烟拿出来折价。对于收藏古钱中的珍品,他更不惜重金,踏破铁鞋。如在余姚古玩市场发现一套稀有的“摇钱树”宋币时,他一见钟情急着想将其带回家,可店老板开出了一个高价。而张越鹏口袋里只有几百元钱,他就先向老板付上订金,回家取钱。然而,家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于是,他只好搜全家之所有,又到余姚还价。可店老板始终不肯降价。面对这种窘况,张越鹏又一次回到宁波,向几位朋友借了两千多元,可加上他自己的4000元钱还是不够,第三次去余姚依旧无功而返。无奈之下,张越鹏跑到象山石浦,向一位老朋友借足了钱后他四上余姚,才终于把那枚“摇钱树”宋币买了回来。
孜孜不倦编泉集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越鹏阅读了日本钱币学家小川浩研究我国宋代钱币专著《符合泉志》一书。该书在研究宋币的文献中是相当权威的。看完此书后,张越鹏却发现书中所记载的有关宋币版式总量只有700多枚,远低于宋币实际版式量。而且,此书也缺少关于宋币背面符号的研究。张越鹏说,宋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国人,有义务和责任肩负起研究工作,要比任何国家都走在前面。于是他下定决心:自己编著一本《北宋泉集》。目标既定,他进入了做学问的漫漫历程。一枚一枚的钱币反复比较,琢磨,查资料,做卡片记录,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寂寞而枯燥,他却心无旁骛,乐此而不疲。
他的执著追求,引发了家人的反对,每个月菲薄的工资收入,既要养家糊口,又要拨出一部分买钱币搞研究,经济拮据程度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家庭矛盾危机四伏。1995年,张越鹏的家庭终于解体了。他说,我不怪妻子,也无悔我的选择,顺其自然吧。
带着心灵创伤的张越鹏一如既往徜徉在他的方圆天地,所收集北宋钱币的不同版式总数已到万余品,大大超过了日本“符合泉志”记载的藏品规模和范围。更重要的是他创立了自己的一套分类方式和定义,贴近本国的文化特色。眼下他编纂的《北宋泉集》一书已经完稿,处于待印阶段。
独辟蹊径创泉画
2002年,张越鹏下岗失业了,泉集书稿的出版陷入困境。这时,张越鹏想到了可以利用所收集古钱币资源的复品搞点文化产业,以支持完成泉集的出版。创作泉画的思路遂由此萌生。
以古钱的特定型制诠释艺术造型并非易事。因为钱币是硬性的物质,而造型则是柔性的意识。为使两者恰当地融为一体,他走上了艰辛的探索和创作之路。有时为酝酿构思一个艺术造型并提炼相关主题,他往往会苦思冥想好几天乃至数月,全神贯注、反复斟酌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把从先秦到清末等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古钱币,组合成“梅兰竹菊”、“荷叶荷花莲蓬藕”、“早发白帝城”等各种题材艺术画面。古币的锈色经过巧妙的筛选和搭配,使“泉画”抹上了原汁原味的亮丽,呈现一种特别的返璞归真的美。而古钱型制赋予画作的神韵,古钱上的书法为画作增添了文化内涵。天道酬勤,经为期三年不懈努力,2005年8月底,张越鹏精心制作的14幅泉画作品脱颖而出,登上了第12届中国艺术博览会的艺术殿堂。有关专家认为,张越鹏的泉画承载东方文化古韵,弘扬炎黄地域特色,开拓了古钱币收集的新途径。
近日,在他的宁波华夷钱币文化艺术工作室,目前仍靠临时打工维持生计的张越鹏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古钱币的王国里,他是那么富裕,但现实生活中却很贫穷,与“富”字无缘。不过,不管有多难,他还要坚持到底。北宋钱币的分类研究、泉集的出版、泉画的创作,就是他生活的惟一追求和动力。张越鹏说,即使把房子卖掉,自己也要把这本书编成册,奉献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