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被限购该如何发展?

时间:2014-01-03 13:40:22 来源:互联网整理

面对现在城市出现的问题,以及行业间的竞争,汽车行业时常出现被限购。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直恐慌,对政府来说或许是一种“睿智”的表现。

    中国二手车城讯:2013年,中国汽车销量突破2000万辆已成定局,并在12月这最后一个“集体恐慌月”大爆发,跑步冲向2100万辆。12月21日,石家庄首度实施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引发市民购车潮。石家庄经销商更是趁热打铁,某经销商打出了广告语:“今天不买,明天就不让买啦!天津236万辆都限购了,石家庄260万辆了,限购还会远吗?说不定一个月,说不定两个星期……”

 

    面对这种情况,有网友就笑称,这个经销商不怕被“转发500次”吗?也有人总结出一句话:在汽车圈,越被否定的谣言越接近真相。天津限购就是在专家们表示“近期无限车可能”后半夜鸡叫,让市民们措手不及。

 

    于是,不光是那些正在商讨如何限车的城市,只要是汽车保有量与天津相差不远,或者曾遭受过雾霾袭击的城市,不管政府有没有意向,消费者都开始恐慌。直接的表现就是,从12月起车市开始井喷。河北各地市突然实行的尾号限行,让消费者恐惧感倍增,导致多家车商销量翻番;去年与天津汽车保有量只差一万辆的苏州,更是刚刚被雾霾侵蚀,引发大批市民疯狂抢车。深圳、杭州、成都、重庆、青岛、武汉等不幸被列入“堵城”名单的城市,也出现了热火朝天的购买景象。远远望去,汽车市场形势一片大好。

 

    业内担忧的是,这种由不信任情绪引发的恐慌性购车,用几年时间将汽车产业推向塔尖,再突然坠落至塔底,是否会引发汽车行业的大动荡。或许,2015年中国汽车销量真的能像跨国车企们普遍预测的那样,突破2500万辆,但如果企业为满足恐慌性购车需求,将产能无休止扩张,风险将是巨大的。当中国汽车销量最终恢复稳定的时候,当跨国车企无更多利润可赚而转战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时候,中国本土车企或许已经在这场战役中溃不成军。留下的过剩产能将造成巨大的浪费,最后成为社会的负担。

 

    如今,再去为“汽车是否为PM2.5最大元凶”这一伪命题去争辩,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城市发展一出现问题,就将排放要求相对严格的汽车“先打一百大板”,是一些政府在权衡利益得失后的所谓“明智选择”。一些城市是依靠房地产和低水平高污染工业来支撑的,汽车企业的贡献虽大,但汽车并非只能用于本地消费,只要能保证企业销售额,依然能获得稳定的税收,而拍卖车牌更可增加政府收入,要比关闭一个高污染工厂容易得多。

 

    有人说,限购是地方政府的“懒政”,但事实上,这恰恰是一些地方政府“睿智”的表现。市场最为开放,能代表技术先进性、环保实力和工业水平的汽车业,不应得到这样的待遇。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