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领到了中国第一张身份证?她被誉为第一公民,唱歌也好听
现在,身份证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张卡片几乎成为身份的代名词。然而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身份的证明却是一件困难繁琐的事情。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一直到1984年4月6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没有身份证件,证明身份需用户口簿、介绍信等。
1984年4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中国开始施行居民身份证制度,生活在北京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演员单秀荣成为第一个领到第一代身份证的中国居民,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公民”。
说起单秀荣的名字,您可能不熟悉,可说起电影《归心似箭》中的插曲《雁南飞》,或许您会有印象。
“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如今已成为一首经典。而单秀荣就是歌曲《雁南飞》的演唱者。
单秀荣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 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1980年,34岁的单秀荣刚刚调入中央歌舞剧院不久,因演唱《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等大量革命歌曲,她已经名扬全国。虽然身为名人,但她也一样为证明自己的身份而头疼。“外出住宿要介绍信,领取汇款要介绍信,就连坐火车买软卧车票也要求有介绍信。”单秀荣对当年的往事感触颇深。
当时,单秀荣家住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大街203号文化部宿舍大院内。从大院门口步行十余分钟便是东四头条邮局。因时常要领取灌制唱片所得的汇款报酬,单秀荣经常来往于两处。虽已是 演员,邮局工作人员也早已熟识,但按照规定,她必须开具一张介绍信。“每次取款前,我都要到剧院的办公室开介绍信,内容大致是证明此人是本剧院的工作人员。”这种冗繁的程序,已经演变成单秀荣生活中的习惯,也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办事步骤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除了介绍信,当时证明身份的还有户口本、学生证、军官证等多种手段,混乱的身份证明途径造就了办事效率的低下,出台统一的身份证明迫在眉睫。不但办事效率低,那个时代的身份证明也极容易伪造。户口本是一户一本不便携带,而介绍信缺乏防伪手段,给当时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问题。
1983年,事情迎来了转机。当年5月9日,公安部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随后,公安部开始筹备发放居民身份证工作。
1984年5月7日,《北京日报》第1版的报道
1984年春天,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派出所成为了第一代身份证颁证的试点单位。派出所负责把4万余名居民的原始户籍资料,转变成一张张崭新的身份证。因为当时国家关于颁发身份证的细则尚未成形,只有国家颁布的试行条例,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加之当时电脑尚未普及,派出所要完成这次庞大的信息采集工作,真可谓是一场艰难的战役,其中艰苦不言而喻。
当朝阳门派出所开始搜集居民照片时,单秀荣的爱人帮外出演出的妻子交了照片。单秀荣在电话中打趣说:“你是户主,说不定你还是第一个拿到身份证的。”
1984年8月底,第一次发证的日子终于如期而至。当天傍晚,朝阳门内大街文化部宿舍大院内挂满了彩灯,音乐声回响在院内。颁证仪式之前,还燃放了鞭炮。公安部、北京市发证领导小组、北京市 公安局等有关部门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居民身份证颁发仪式,380名居民幸运地成为中国第一批居民身份证的持有者。单秀荣成为第一个领取身份证的居民。
“从来没想到会成为第一个领到身份证的居民。”单秀荣从东城区公安局的领导手中接过身份证,意外中带着惊喜。
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非公有制企业的大量增多,各项社会改革的实施,个人与单位集体关系的渐渐疏远,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国人的个体意识大大增强。人们不再把单位看作个人生活的全部归属,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一种工作的场所。在工作之外,投资炒股、买房购车、进出宾馆、探亲访友、外出旅游都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公事私事都找单位开“介绍信”也成为了历史。
多年以后,时任朝阳门派出所指导员的余嵩谦解密说,之所以选取单秀荣为第一个领证公民,主要是因为她是辖区内名望 的歌唱家,演唱过多首革命歌曲,政治上可靠,也有说服力。
那时,单秀荣尚未意识到其所代表的荣誉。领到全国第一张身份证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此事。媒体将她称为“中国第一公民”。
单秀荣的身份证
1984年初秋,单秀荣去邮局取汇款。她的“的确良”的衬衫兜里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她为电影《归心似箭》录制主题歌《雁南飞》的200元汇款单,一个是她刚刚领到的“身份证”。平时只认单位介绍信的邮局工作人员,对这张他们从没见过的“身份证”感到了一些犹豫。同时,她崭新的身份证也引来了众人的围观:一个老大爷反复问她:“这能用吗?”还有个小孩对那一串长长的数字感到好奇,还有人不断追问她:“为什么你有,我没有呀?”在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些年,“头脑灵活”的人能不依靠集体,自找致富门道,在当时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单秀荣有时也会“走穴”。“那时候我的工资是一个月50多元,收到的稿费、演出费等一笔就有几十元上百元。”每次单秀荣去邮局取稿费,都要到单位开介绍信,别人就不免会羡慕地问,谁又给你寄钱啦?“这是我的劳动所得,虽然没有什么大不了,但也觉得没有必要都跟人汇报。”身份证制度的实施,单秀荣有了自己的“隐私”。“这是我的私事”,这种意识也开始慢慢萌芽。“公私分明,工作和生活分开”也就自然成了规则。
自从媒体报道了第一代身份证颁发的事情以后,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各地邮寄给单秀荣的信件。“《新闻联播》中说了地点和名字,观众们就给我写信,主要是希望我能签首日封,大家都认为 身份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此后,文化部宿舍大院收发室每天都堆满了来信。单秀荣抱着信件回家,从中取出首日封,认真写下名字,再贴上邮票回寄。
“中国一号公民”单秀荣展示自己的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