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饭店” 不是高分餐厅吃不起,是低分老店更有性价比
去餐厅吃饭前先打开手机看评价这件事,已经快成当代人的肌肉记忆了。
评分网站上的分数也是水涨船高——4.8分算合格,4.5分勉强可以尝试。
(图/《好先生》)
如果只有4分甚至更低,仿佛已经透过手机屏幕,尝到了难以下咽的味道。
但最近偏偏有不少一身反骨的年轻人,挥舞起了“支持低分餐厅”的大旗。
他们一边高喊“我倒要看看有多难吃”的口号,一边勇敢走进了各种三点几分的餐厅。
从这口号中也能看出,大多数人原本是抱着踩雷的心理预期。
谁知结果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没觉得比那家4.8分的XX网红店难吃啊?我这舌头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图/@爱疯山)
被花里胡哨的网红餐厅、真假难辨的探店视频忽悠了几年之后,这届年轻网友终于领悟了美食界最最反哺归真的道理——
相信评分,不如相信自己的舌头。
(图/微博截图)
不是高分餐厅吃不起,
是低分老店更有性价比
首先要声明,这里所说的“低分餐厅”,可不是一味的越低越好。
而是恰好微妙地处于“3.5到4分之间”,依据是《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在一档谈话节目中的说法。
(图/《圆桌派》)
最早实地贡献出自己的舌头和肠胃去验证这一理论的,是一些寻找选题的生活类视频博主。
点开评分软件疯狂下滑,在众多分数3开头的餐厅中,选一个顺眼的去“挑战”。
不得不说,很多低分餐厅差评的数量之多、创意之强,足以一秒劝退10个现实中的潜在食客。
“吃了四十多年的饭,第一次吃到这么油腻难吃的东西。”
“30块钱的菜里只有6片肉,商家不想干了吧。”
“地上滑不溜秋,我还以为是溜冰的地方,乍一看,是餐馆。”
再看看好评一栏,往往只有一句干巴巴的“不错”“还行”,在排山倒海般的差评中显得相当无措。
(图/@而立计划)
于是“以身犯险”视频博主们胆战心惊走进门,内心忐忑地点完单。
菜来了,再小心翼翼地夹上一口放嘴里——
结果令人意外地,纷纷露出了白展堂吃小郭饺子时的同款表情。
(图/《武林外传》)
只可惜老白是装的。
差评里“肉少又踩雷”的辣椒炒肉,实际上很香、很下饭;
(图/@而立计划)
3.5分老式酒楼做的红米肠,虽然卖相看起来不够光鲜,但入口又脆又鲜香。
(图/@挖宝姐妹)
不排除这种过于惊艳的感受,有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开始的期望值过低。
但很多“低分餐厅”不仅口味不错,厨房也干干净净——“怎么都不至于到3.5分这么低吧?”
(图/@三碗大米饭)
一个沈阳的探店账号甚至给“低分餐厅”出了十几个系列视频,探访了当地炒菜馆、烧烤店等不同品类。
去探店之前念差评。(图/@爱疯山)
结果绝大部分都觉得挺不错,到最后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
“咱这嘴咋回事儿呢?怎么吃啥都好吃呢?”
(图/@爱疯山)
这种感受并不是视频博主们的专属。
前两天社交平台上火了一个“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的热搜,很多普通网友也仿佛遇到了知音一般,在话题下聊起自己在低分餐厅的美好经历。
很多人是在老家有几个从小吃到大的餐馆,推荐给无数亲戚朋友同学都说好。
从来没想过要看看网上评价,结果偶然一查发现分数3.6。
(图/小红书截图)
有的是出门逛街或者旅游,受不了网红店排队随便在旁边找了一下填肚子。
没想到不仅味道不错,价格也很划算。
“晚饭时间所有网红店都在排队,就那家没有。然后我看去年第一个差评说服务态度差,最近的一条差评还是态度差、环境差,就是没有人说难吃。”
“于是我们去吃了,果然态度不咋地,但是菜巨好吃,好吃到连姜都直接吃了。”
(图/@小瞧在路上)
每个人的肚子里都有那么几家明珠蒙尘的餐厅,于是“评分低不见得难吃”的评论区一度变成了各地的真·小众美食推荐。
不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到后来网友们干脆分享起了从一众三点几分餐厅中筛选出“精品”的技巧。
比如那种开了5年以上的老店,评论里都在骂服务态度、地理位置、就餐环境的,“精品率”极高。
因为“环境这么烂还开这么久,一定有两把刷子。”
(图/抖音截图)
对于普通顾客来说来说,用几行字换一点吃饭的实惠也不算什么大事。
直到真被“骗”过一次才会破防——就好像以为对方是学霸,最后发现只是个餐饮界的“简历包装高手”。
其实只需要回忆一下自己的消费习惯,就会意识到日常主动给好评的顾客只是少数。
一般人吃到好吃的餐厅可能只是发个朋友圈,只有太差才会在点评网站上愤怒地写下几十个字吐槽商家。
(图/微博截图)
而很多口味不错、三分出头的所谓“低价宝藏餐厅”,往往也恰好是最不在乎网上评价的那一批。
其实店里生意好得很,只是食客们都不是从社交平台、点评网站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