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凉!疯狂小杨哥徒弟被中消协列入低俗带货案例 流量为王导致审美失灵

时间:2023-11-22 19:03:05 来源:极目新闻
  原标题:凉凉!疯狂小杨哥徒弟被中消协列入低俗带货案例 流量为王导致审美失灵 

  据中新经纬报道:11月2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监测期间,有关“直播带货”负面信息1565203条,价格垄断、低俗带货、虚假宣传等问题较为突出,靠审丑发迹主播正引发更多人反感。报告中以疯狂小杨哥的徒弟“红绿灯的黄”带货引发争议为例。中消协表示:最近,疯狂小杨哥的徒弟“红绿灯的黄”又因带货引发争议。在带货YSL(圣罗兰美妆)商品时,该女主播形象邋遢、表情狰狞,在直播截图中,她甚至一度叉开腿蹲在桌上,姿势颇不雅观。

  其实,小杨哥团队的相关行为已经不是第一次引发争议,其低俗言论和行为,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不适。这类靠审丑发迹的主播,似乎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反感。

  此前,据媒体报道, 网红主播“疯狂小杨哥”的徒弟“红绿灯的黄”在直播间带货圣罗兰的气垫引争议。对此,“红绿灯的黄”在评论区道歉称,“对不起姐妹们,不知道你们这么生气,直播间做内容只是想让大家开心,给大家带来不好的观感了,不好意思。大家理性消费,多方比价,是我太low对不起。”

  这次风波对圣罗兰美妆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多位网友在其官方账号评论区吐槽主播带货风格不符合品牌形象,“680元的YSL高定气垫看起来就像9块9,不想买了。”“我会买地摊货,也会买圣罗兰,但是不会去地摊里面买圣罗兰。”
 
  10月27日,圣罗兰官方客服工作人员回应,称会关注此事,并反映给相关部门,对情况进行核实了解,“会有专员来跟进的。”
 
  审丑成为一种网络现象
 
  近年来,互联网中逐渐出现一种“审丑”现象,它指网民对网络事件与网络红人中,公众对示丑、露丑行为的追求、追捧与审视。
 
  相对于一般的“网络审丑”现象,近期出现的打赏刘某曦赔偿款又有所不同。公众从以往网络上“口水仗式”的精神支持,到如今现实中真金白银的打赏支持,“审丑”倾向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审丑”异化为“媚丑”现象,可以说是网络“审丑”已经逐渐跨越线上网络文化范畴,并开始冲击到线下的现实社会。
 
  2023年1月3日,江歌母亲江秋莲诉刘某曦(原名刘鑫)生命纠纷权案二审宣判,维持一审法院对刘某曦赔偿江秋莲各项损失70余万元的判决。令人没想到的是,随后刘某曦在微博平台发文,表示自己没有能力偿还,对相关赔偿款发起网络募捐。1月4日,新浪微博关闭刘某曦账号的打赏功能并限制提现。虽然多数网民表示该举动践踏道德底线,媒体尖锐指责刘某曦是“不愿谢幕的跳梁小丑”,公然以“募捐”方式来挑战法律、收割流量、上演丑剧,但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刘某曦居然收到了722位网民给付的2.56万元的打赏金,部分网民出现如此网络“审丑”品味令人错愕。
 
  流量为王导致审美失灵
 
  形成网络审丑的原因很多,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流量为王”环境下的审美“失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短视频App的出现,流量至上的理念之下,令网络“媚丑”现象急速增加。很多是以哗众取宠、性暗示等恶臭低俗的行为进行网络引流,以违反常态的扮丑和极尽辣眼的画风博取眼球。网络无底线的“扮丑”“卖丑”行为四处泛滥,成了追逐流量和网民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却也高度透支了社会价值观审美。社会大众在面对直观的“丑态”时,起初会批判、反思,但随着各类恶俗视频的泛滥,大众逐渐失去了了解真相的耐心,变得麻木,最终倾向于漠视。可以看到,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网民因受恶俗浸染,渐渐失去了辨别美丑和甄别善恶的感知力。网络社交心理导向发生扭曲,使得自身的审美价值和信息的存在形态都发生了深刻转化。如果说,网络“审丑”网民对于恶俗网络传播内容还有美丑的基本分辨,那么网络“媚丑”则是社会审美“失灵”的信号。
 
  二是对抗主流文化体系的另类情感宣泄:当下,中国审美文化主要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个方面构成。而“丑文化”释放着现代人感性生存的欲望和较低层次的娱乐化需求,正好契合了网络大众这一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各类媒体、网络红人、幕后推手借机联合起来,利用网络平台纵情调侃、肆意宣泄,甚至将“献丑”作为一种对抗权威的有力武器。随着网络“媚丑”行为的病毒式蔓延,部分网民反倒将其作为非精英主义文化和民间话语权力的胜利。在泛娱乐化的网络世界里,不断发生发布者以“丑”为“美”、追随者以“媚丑”为荣的怪诞现象。
 
  三是个性追求庸俗化引起的病态反智:不难发现,网络“媚丑”的群体以青少年为主,显然充斥着“审丑”文化的不良舆论环境对其产生了直接影响。当今大众传媒技术发达,电影电视、网络中的暴力文化、大众传播媒介中的色情文化等,从各方面渗透青少年生活,尤其在部分不良西方价值观的引领之下,一些青少年将堕落当成个性,一味推崇网络中的暴力、色情、庸俗元素。同时,社会内卷的加剧和传统的规训约束,进一步强化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个性化成为青少年肯定自我、展示自我、标榜自我的追求。然而,由于社会阅历的不足,青少年难以独立进行分析思考,他们的感性高于理性、乐于接受感官刺激,将各种新奇、搞怪、作死、弄虚作假的网络丑态标榜为“个性”,对于学习、工作、生活采取玩乐戏谑的态度。虽然主观的情感性冲动占据首位,客观理智让位于偏见,却往往能得到他们的喝彩与附和。这种畸形心态投射至舆论场上,使得他们网上失范行为、网络道德缺失问题被放大,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病态反智”观念。
 
  四是网络信息缺少规制引导的恶性循环:资本逐利的本性造成了很多网络异化现象,一些商业化导向的自媒体平台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靠制造噱头和话题吸引流量,用扭曲真实、煽动仇恨等消解主流价值观的手段,令公众过度沉湎于表层文化信息和通俗娱乐。同时,在现在平台算法下,“媚丑”信息因引流效果好更容易被推荐给受众,产生信息茧房效应。长时间浸润在“审丑”行为裹挟中,网民审美情趣和价值导向也将会发生偏转,这也和网络新媒体发展迅猛但普遍缺乏规范性监管和引导相关。
 
  审丑现象亟待全面治理
 
  早在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就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色、丑、怪、假、俗、赌”等违法违规内容呈现乱象。在今年更是出台了自媒体管理条例,其中要求对有打造低俗人设、违背公序良俗网红形象,多账号联动蹭炒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恶意营销等行为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取消或不得赋予其营利权限。
 
  网红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正确利用自身影响力传递积极正向的内容,为公众做良好示范。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