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不该误杀的两员猛将!无论留下谁 蜀汉都有望一统三国

时间:2024-11-28 22:11:29 来源:史说新语
  原标题:诸葛亮最不该误杀的两员猛将!无论留下谁 蜀汉都有望一统三国 
 
  三国时期,蜀汉在刘备的领导下曾一度势不可挡,然而随着刘备的去世,蜀汉国运逐渐衰落。诸葛亮作为刘备的托孤重臣,为保卫蜀汉竭尽全力。然而,他在处理人才方面却饱受争议,特别是对待刘封和马谡这两员将才的“误杀”,更为后世学者讨论不休。如果刘封、马谡其中一人得以留下,是否会改变蜀汉的命运,甚至一统三国呢?
 
  一、刘封:雄才武勇,止步于蜀汉之巅

  刘封,刘备的义子,名义上虽是被收养,但身份在当时却有些微妙。刘备收刘封为子,是为了借用其勇猛,使他作为己用之兵,冲锋陷阵。然而,刘封并非无名小辈,他少年成名,早有威名,因其生性刚烈、武艺高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度被视为蜀汉的猛将,受到士兵与民众的拥戴。

  在刘备手下,刘封先是被委以重任,镇守上庸这片要地,而上庸作为蜀国抵御东吴和曹魏的军事要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刘封的强势表现也让许多臣子感到担忧,特别是在蜀国内部权力逐渐稳固、刘备有了亲生子刘禅后,刘封的存在似乎变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主子对于有能力的手下总是怀有矛盾心情,一方面希望他能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却担心“鸟尽弓藏”。

  当时,刘封在上庸的统治可以说是极具威严且深得人心,作为一位以武力立威的统帅,他性情刚烈,处事果决,遇事直接而不拖泥带水。在东吴虎视眈眈之下,刘备给了刘封很大的权力,期待他能够保住上庸这个对蜀国极其重要的边防重镇。然而天意弄人,在关羽兵败麦城之后,刘封面对父亲刘备和东吴的压力,选择了沉默,不前往相救。刘备因此失去了兄弟关羽,也彻底失去了荆州。可以想见,当时的刘备是何等的痛心失望,诸葛亮也未能挽回局势,最终使刘备对这个义子心生冷淡。

  此时的刘封尚未完全意识到自己将要面对的厄运。当他满怀信心地回到蜀地,试图凭借战功获得赦免时,等来的却是残酷的事实:刘备已经失去对他的信任。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到刘封可能会影响到刘禅的地位,劝谏刘备除掉这个“隐患”。《三国志》记载:“(刘封)性格刚烈,至其孤立上庸,不知权变,自取亡也。”正因其刚烈的性格,他被扣上“不知权变”的罪名,终究难逃一死。

  刘封被处决的那一刻,许多蜀地百姓都为之感到惋惜。士兵们在军营中低声议论,虽然不敢明说,却对刘封的结局心有不甘。假如他仍在世,或许在随后的蜀魏交锋中,刘封的勇猛能使蜀国占据更多的优势。而刘备在沉痛之余,也不免有些悔意,毕竟他当初只是为了防备曹魏,才选择“鸟尽弓藏”,然而失去刘封也使蜀汉失去了一个北伐的重要支柱。

  刘封的死不仅是蜀汉的损失,也是一段悲剧。在他生前,他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是不可或缺的勇将;然而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刘备却最终选择了抛弃这个儿子。正如历史中常见的那样,权力争斗中,从来都少不了背叛与牺牲,刘封只是其中一个牺牲品。他的死让后人不禁唏嘘,若他得以存活,是否能为蜀汉的兴旺增添些许希望?

  二、马谡:文武兼备的荆州才俊

  马谡出身荆州,是荆州四大才子之一马良之弟,自幼便有过人之才。在刘备入蜀的过程中,马谡兄弟一同加入,马良为刘备出谋划策,而马谡也在诸葛亮麾下得到了器重。史书上对马谡的描述极为推崇,《三国志》中写道:“(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在刘备死前,曾叮嘱诸葛亮不要对马谡过于信任,然则诸葛亮未加采纳,依然重用马谡,让他担任要职。

  马谡的才华确实惊人,他不仅通晓兵法,且对战略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理论曾被诸葛亮采纳,在南征孟获时取得了显著效果。彼时的马谡意气风发,年轻而自信,与诸葛亮相谈甚欢,才气尽显。诸葛亮不吝于称赞他,甚至有意让马谡成为自己“接班人”的意味。然而,纸上谈兵之才固然重要,但在战场上却不一定行得通。马谡的“自信”逐渐演变为“自负”,正是这种性格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街亭一战,诸葛亮对马谡寄予厚望,委以重任。然而,马谡却选择背离诸葛亮的部署,将大军安置在无水的山地,忽视了兵家常理,犯下致命的错误。当时有位将领劝他:“将军不可轻敌,山上虽高,但无水源,若敌人断水,我们将无所依。”然而马谡却自信满满地回应道:“不必担心,敌人自然会败退。”正是这种盲目的自信让马谡最终大败,蜀军被魏军张郃击溃,损失惨重。

  马谡的失败使得蜀汉北伐计划搁浅,诸葛亮怒不可遏,却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对于这个一向器重的得意门生,诸葛亮的内心百感交集。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亮违众,拔谡为军,深自责悔。”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马谡的惨败不仅使蜀军失去了宝贵的街亭要塞,也使得诸葛亮的北伐策略遭到挫折。蜀汉失去了一个能够抗衡曹魏的契机,这一败几乎注定了蜀汉在之后难以振作。

  马谡被斩的消息传遍了蜀汉的都城成都,许多人对这个天才之死感到惋惜,甚至有人感慨:“若能多加历练,必能为蜀汉立下大功。”在蜀汉朝廷中,马谡的死也带来了一片沉默,诸葛亮深知自己刚愎用人,才有此等结果。他心中不免产生一丝悔意,若马谡能够有机会在小规模的战役中积累经验,或许这次悲剧能够避免。然而历史没有如果,马谡的死就此为蜀汉历史写下了令人叹惋的一页。

  在马谡死后,蜀汉失去了一位极具潜力的军事家。对于蜀汉来说,马谡的失败不仅意味着一场战役的失利,更是未来对魏国持续抗衡的损失。诸葛亮也从此改变了用人的态度,开始更加谨慎小心,不再轻易信任纸上谈兵的理论家。马谡的死让诸葛亮明白,军中的每一步决策,关系的不仅是个人的生死,更是整个蜀汉的命运。

  三、被误杀的猛将对蜀汉的影响:北伐难以为继

  刘封和马谡的死对蜀汉产生的深远影响,在蜀汉的历史长河中,不止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更是蜀汉失去兴盛契机的悲哀写照。在诸葛亮北伐初期,若有这两位勇将辅佐,其战力与谋略必然可以为蜀汉奠定更为坚实的根基。诸葛亮心知自己失去了两员猛将,才导致了北伐屡屡受挫。蜀汉内部对此众说纷纭,有人称诸葛亮虽智谋过人,但用人不当,未能恰到好处地发挥各人才干,特别是对马谡的提拔,更是一招“败棋”。

  刘封与马谡的能力毋庸置疑,一个在战场上横刀立马、威风凛凛,另一位才智非凡、善于谋略。刘封若存活下去,蜀汉势必能在正面对抗魏军时获得更大的优势。史载“封勇敢无比,勇烈过人”,若是刘封带领军队守卫荆州,这块战略要地不至于落入东吴之手,而蜀汉也不会因此失去一个重要的据点,更不会丧失后续发起北伐的有利条件。而马谡的惨败让蜀军士气大挫,使得蜀汉北伐受阻,甚至改变了蜀汉政权的用人方式,原本大胆创新的军队管理模式从此趋向保守,导致了一种因循守旧的氛围。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以丞相之职开始了对蜀汉的全面管理,但他也必须在内部清除一些隐患,以确保刘禅的皇位稳固。刘封的刚烈与威猛,让其成为潜在的威胁,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劝谏刘备诛杀刘封,固然有着为刘禅巩固王位的用意,但也不可否认,是对蜀汉发展的一种严重失误。诸葛亮后来的北伐每每受阻,若有刘封这样的武将冲锋陷阵,便不至于在正面交锋中屡屡败退,甚至可能为蜀汉争取到更为有利的战略据点。可以说,刘封的死不仅削弱了蜀汉的军事力量,也让蜀汉内部对用人决策产生了动摇,诸葛亮的北伐因此受到了巨大的阻力。

  马谡的才智并非凭空夸大,其“攻心为上”的谋略若能有效实施,在对敌方心理战的把握上极具优势。诸葛亮一度寄望于他成为战场上的奇兵,然而纸上谈兵的失误,让马谡不仅葬送了蜀汉一次宝贵的机会,也让蜀汉丧失了一位极具潜力的军事才俊。对于蜀汉而言,街亭一役的失利不仅仅是失去一个据点,更是对北伐信心的严重打击。在北伐前线的士兵们,在街亭失利后心灰意冷,对诸葛亮的指挥逐渐产生疑虑,蜀汉原本强大的凝聚力逐渐被瓦解。马谡的死,象征着蜀汉失去了一种勇于尝试的策略,诸葛亮因这一失败变得更加谨慎,不再轻易信任他人,导致蜀汉后续的军事行动逐渐趋于保守。

  两位猛将的牺牲,使得蜀汉陷入一种“用人荒”的局面。刘封的死使蜀汉失去了一名镇守边疆的猛将,而马谡的失败则让蜀汉在决策层面上变得保守,甚至产生了对内部才能者的深层次疑虑。蜀汉内部开始倾向于提拔循规蹈矩的将领,使得真正有才之士不敢冒险用兵,许多有抱负、有才能的人才因此无法施展拳脚。诸葛亮在北伐中的用人决策变得更加拘谨,许多有望被提拔的年轻将领逐渐在保守的军中制度下被埋没,蜀汉整体的军事气势不再如前,这种“缺乏新血”的情况在之后的北伐中显得愈加明显。

  四、后续北伐的挫折与蜀汉的命运

  刘封与马谡的牺牲对蜀汉后续的北伐产生了深远影响,蜀汉在刘备去世后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防守中。尽管诸葛亮在后期仍然组织了多次北伐,但士气逐渐消沉的军队使得蜀汉无法在正面战场上与魏军抗衡。诸葛亮的北伐屡战屡败,并非全因敌强我弱,更因蜀汉内部的用人机制已经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在蜀汉后期,用人保守的现象愈演愈烈,原本创新、进取的精神被谨慎、守旧的氛围所取代。

  诸葛亮多次率领大军出征北伐,在渭水之战、祁山之战等战役中,虽然也有胜利的战果,但始终无法彻底击溃魏军,甚至难以占领重要的战略据点。士兵们逐渐失去了对胜利的信心,特别是在街亭失利之后,蜀军内部士气大幅度下降,许多士兵对北伐的必要性和诸葛亮的指挥能力产生了质疑。历史上评价诸葛亮“谨小慎微,难以用人”,这或许正是由于马谡之死带来的阴影,迫使诸葛亮在之后的用人上过于小心谨慎,导致整个蜀汉的军事布局逐渐变得保守而僵化。

  刘封和马谡的去世,使得蜀汉在后期的战斗中面临人才的短缺,诸葛亮不得不依赖那些资历深厚但缺乏锐气的老将。北伐期间,张翼、魏延等人被重用,但他们的勇猛不足以弥补对马谡这样擅长谋略的将领的缺乏。在没有像刘封和马谡这样全才型的将领协助下,诸葛亮的每次北伐都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后期,他逐渐发现自己身边的将领并不能完全承担重任,无论是战场上的指挥还是战略的执行都显得乏力,这种局面让蜀汉的北伐逐渐变成一种形式化的战争,蜀汉无法再掀起真正的波澜。

  蜀汉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在刘封和马谡的牺牲之后显得愈发严重,士兵们在缺乏强大将领的带领下无法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特别是马谡死后,蜀汉的士兵在战场上再也没有了曾经的气势,许多人甚至认为北伐只是“劳民伤财”,无法真正为蜀汉带来胜利。后来的北伐战役,虽然诸葛亮一次次尝试恢复蜀汉的军心,但始终无法达到真正的凝聚效果,蜀汉逐渐陷入一种内耗的状态。

  北伐接连失败的消息传回成都,蜀汉朝廷中的一些大臣开始对北伐的必要性产生怀疑,特别是在粮草匮乏、人才短缺的背景下,蜀汉的朝臣纷纷提出以守代攻,保留实力。然而,诸葛亮坚持不懈,认为蜀汉的存亡系于北伐成败,虽然他本人在战场上竭尽全力,但士气的低落、将领的匮乏使得蜀汉的力量逐渐被消耗殆尽。诸葛亮的坚持在当时看来虽是忠诚的表现,但也在客观上将蜀汉推向了不可逆转的消亡之路。

  可以说,蜀汉失去刘封和马谡,不仅是损失了两员猛将,更是丧失了继续北伐、扩大疆土的重要支柱。刘封的刚勇和马谡的才智,刘封的刚勇和马谡的才智无疑是蜀汉初期的重要支柱,他们的死亡使蜀汉在后期的军事行动中逐渐变得艰难起来。诸葛亮后来的北伐虽有魏延等将的协助,但却难以恢复蜀汉的整体战斗力。逐渐的,蜀汉的士气在接连的失败中消磨殆尽,朝堂内外也逐渐生出不满,怀疑北伐的必要性。刘封和马谡的悲剧性结局,正如蜀汉注定短暂辉煌的命运,使得蜀汉的版图在逐渐缩小的过程中不断走向衰亡。这两员猛将的牺牲,成为蜀汉北伐失败的转折点,也为日后蜀汉的命运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结语

  正所谓“人无完人”,诸葛亮的选择中充满了两难,最终却无力挽回蜀汉的命运。后人或可唏嘘,但亦应理解在那动荡时代下,这些决策背后的权衡与无奈。就像老话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