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放弃项羽投靠刘邦,他能得到重用也是道路曲折,原因其实很简单
天下瓜分已毕,诸侯各就其国。刘邦自知兵少力微无力左右大局,只好也率兵南行前赴封国,暂时蛰伏,以待时机。项羽只允许他带走三万军队,他部下的将士经不住逆境的考验和沉重的思想压力,对前途丧失信心,纷纷逃散,遂使刘邦进一-步陷入困境。他有心东向而争天下,却不知如何举步,因此到南郑之后,始终郁郁寡欢。然而就在如此艰难决绝的逆境中,韩信毅然“亡楚归汉”,投向刘邦。
自古华夏多人杰,特别是在历代王朝末年的乱世之秋,英雄豪杰有如泉涌纷纷出世,王者逐鹿,智者相随,人尽其才,各为所图;王者得逞其志而君临天下,名垂千古,从者亦得随其愿而封官赐爵,流芳万世,历代如此。
韩信江苏准阴人,胸怀韬略,心中有雄兵百万;他素怀大志,欲建盖世奇功,而且深信必有大成,然而却始终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他家境贫寒,但“又不能治生商贾”,生财无道;没有生活来源,穷极潦倒,只得忍辱负重,乃不惜腆颜向邻里蹭食,因此遭人反感,“人多厌之”,只得饥一顿、饱一顿地苦度岁月,以待天时。
他忍着饥饿到河边钓鱼,有一洗衣老妇见他可怜,动了恻隐之心,供给他饭食,韩信感激地说:“吾必有所重报母。”这是落魄之人感恩图报的通常心情和话语,但不成想老妇却怒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她的话里不但没有一丝半点讥讽之意,而且尊他为王孙公子,显然是以严辞激励他,韩信心中感激莫名。他是个恩怨分明的人,此时此刻,他只有一个念头: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后来韩信当了楚王之后,荣归故里,找到这位好心的老太太,“赐千金”一诺前言,后世遂有“一饭千金”之说。
韩信习惯佩剑,市井少年见他落魄至此还如此装扮,觉得十分可笑,嘲笑他长得人高马大,还挂了把剑,其实色厉内荏,胆小怕事。有的甚至以死相激,百般凌辱,说你如果能杀死我,就刺;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熟视良久,乃从其胯下爬过去,引来满市场的哄笑,笑韩信胆小怯懦。他始终坚持成大业不拘小节的人生哲学,他宁可受胯下之辱,也不能为争一口气而去杀一个无知的小混混,断送自己的前程。
韩信忍辱负重以待天时,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项梁举兵渡准,他以为时机已到,于是毫不犹豫地“仗剑从之,居麾下”。可惜项梁并非伯乐,于是韩信默默无闻。项梁战死,他自然就归属项羽,项羽更无识人之能,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郎中”,叫他去掌管车骑等,因此韩信始终郁郁不得其志。
他屡次为项羽献策,但都未被采纳。特别是他跟随项羽三载,亲眼目睹项羽的所作所为:杀主帅而自立,屠城而不留活口,坑降卒而王其将,屠咸阳,杀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挟威恃强而分割天下,逐义帝而王诸侯,私其所亲,贬其所恶...一件件,一桩桩,项羽的凶残与霸道使韩信彻底绝望,对他完全失去信心。
韩信乃一代名将,名高一世之兵家,决非泛泛之辈,虽不得志而屈居人下,然而对天下局势的观察却细致入微,其判断准确无误。他敏锐地意识到,项羽瓜分天下自立为王中之王,天下纷争将从此而始,天下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双雄竞逐楚汉争霸的时代。而且项羽虽强,其败象已露端倪;刘邦虽弱,最终将有天下,如此结局已见征兆。于是他断然弃强从弱,在刘邦最困难、低迷的时刻弃楚归汉,从入汉中,经过几番周折之后,终于被刘邦拜为大将,统帅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