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吴三桂起兵后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为何最后一败涂地?

时间:2022-09-07 20:33:31 来源:宠物小星球
  原标题:历史探秘:吴三桂起兵后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为何最后一败涂地? 
 
  清朝初年的“三藩”,是指三个割据一方的藩王,即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在清朝一统天下后,三藩无疑成为尾大不掉之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清朝朝廷分庭抗礼。于是,削藩自然是势在必行了。
 
  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年轻的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战争爆发。而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入云贵省城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结束。在三藩之乱爆发初期,吴三桂势力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可是,这基本上就是吴三桂的巅峰了。之后数年时间中,吴三桂和清朝反复拉扯,而形势在吴三桂病逝后急转而下。对此,在笔者看来,吴三桂起兵后,完全有击败清朝的可能,但是,因为一个大错,吴三桂势力最后一败涂地。

  一

  吴三桂起兵初期,叛军乘锐连下贵州全省、湖南的衡州。与此同时,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纷纷响应,比如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以此对抗清朝。所以,在三藩之乱初,吴三桂势力几乎就占据了半壁江山。相对于靖难之役中的燕王朱棣,吴三桂可谓迎来了梦幻般的开局。

  但是,吴三桂却随即犯了一个大错,这个大错就是战争初期,吴三桂显露出了战略眼光和胆识气魄的不足,一心想划江而治,结果失去了决胜的机会。对于吴三桂一方来说,因为准备充分,加上各地反清势力的响应,已经是天下震动了。至于准备不足的康熙皇帝,显然需要一定时间来调度兵力,以此进行防守和反击。

  二

  所以,吴三桂完全可以趁着这一机会,集中主力越过长江,以此对清朝直捣黄龙,如果可以攻占清朝都城,即便清军退到关外,也不足为惧了。可是,吴三桂的优柔寡断,缺乏一鼓作气的勇气,最终让他错过了这一时机。另一方面,吴三桂一心想着划江而治,无疑是在削弱己方的实力。

  当清朝朝廷意识到吴三桂没有越过长江,直捣黄龙的打算后,康熙制定了稳住吴三桂,先集中力量消灭其党羽和盟友的方案。比如陕西之王辅臣,在三藩之乱初期就响应吴三桂,攻占了陕甘等地。如果吴三桂率军过江,继续朝着清朝腹地进攻的话,后者根本没有精力来管王辅臣。但是,正是因为吴三桂自己停下了脚步,清朝可以腾出手来解决王辅臣。

  三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正式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讨伐王辅臣。不久之后,王辅臣兵败,归降清朝。再比如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响应吴三桂。但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军至洪塘进福州,耿精忠无奈,出城投降。正是因为吴三桂没有一往无前的志向,所以,康熙不断清理吴三桂的党羽和盟友。

  等到清廷完成这一工作后,吴三桂势力自然会被严重削弱,也即这将让吴三桂势单力孤。作为对比的是,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尽管初期实力较弱,和明朝建文帝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但是,朱棣一直在向前冲击,而不是想着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正是在不断进攻的过程中,朱棣找到了直到黄龙的途径,最终兵临都城,击败了建文帝朱允炆。

  四

  最后,在笔者看来,正如同狭路相逢勇者胜一样,当吴三桂正式起兵之后,他和康熙之间,就不存在划江而治的可能。换而言之,即便存在妥协的情况,也只是一时的妥协。对于吴三桂来说,当其在长江一带犹豫不决的时候,也在无形中打击己方的士气。就吴三桂的手下来说,既然跟着他起兵对抗清朝,自然希望可以击败清朝,成为最后的赢家。但是,当他们发现吴三桂并没有这一志向的时候,显然是比较失望的,这也会对吴三桂士兵的战斗力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吴三桂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将,在三藩之乱中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比如直到吴三桂去世之前,清朝大军的战略进攻,基本上都没有取得较大的进展。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病逝后,其手下逐渐离心离德,这才让清军获得了转机,从而步步为营,最终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入云贵省城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彻底结束。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