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智勇双全一代名将张辽的漂泊岁月 一起来看看
本传记载张辽是聂壹之后,因避怨而变姓。聂壹,也就是揭开汉武帝与匈奴作战的序幕---马邑之战的诈降者。张辽早年就是活在一个羌胡四起的年代,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钞,杀略不可胜数。灵帝末年,并州北方的云中、定襄、五原、朔方等郡为胡所陷,流徒分散。连并州刺史张懿也于中平五年三月,为休屠各胡所攻杀。
马邑县也沦为故城,尽管《元和郡县志.河东道三.朔州条》记录了“建安中曹公又立马邑县,属新都郡”,但马邑县城在汉魏之际时已经移治他地(新马邑县应在陉南,因为大部分移治的郡包括雁门郡,也移至广武;晋时马邑县才移回雁门郡)。魏明帝太和二年时田豫为鲜卑的轲比能围于故马邑城,前面的一个“故”字就交代得很清楚,不是当时的马邑县,而是张辽的出生故地。也许是先祖的智慧和胆色,加上身处的乱局,迫使张辽不得不磨练自己的武艺,这样就锻鍊出曹魏名将张辽。
张辽少为郡吏,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而召为从事。以个人武勇而仕的,还有同样有时人称之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布、张杨等。《宋书.百官志》指出汉制的州属吏中,有兵曹从事一人,主兵事。从上文看,张辽可能任兵曹从事,省称从事。
如前所述中平五年三月,并州刺史张懿战死,其后董卓于中平六年被征为并州牧;《三国志.张杨传》提及并州刺史丁原使张杨将兵,诣西园上军校尉蹇硕,为假司马。西园八校尉设立于中平五年八月,十、十一月就开始出征讨乱,也就是说中平五年八、九月时,丁原已为并州刺史;换言之,张辽应该就是中平五年时,被刺史丁原召为从事。当然,由于丁原沒有列传,到底他在中平五年前是否已曾任并州刺史,无法得知。
其后丁原为骑都尉,屯兵河內。灵帝崩,何进与袁绍商议后,决定密召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王匡东发泰山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本来这次朝廷的武装斗争,应该是以何进胜利告终,因为其后袁绍在无外军援助的情形下,也能尽诛宦官,但坏就坏在何进这个无谋之辈,在陈琳、曹操、郑泰、卢植等人的有理劝谏下仍然一意孤行,硬要召豹狼般的董卓入京,从此汉家多灾多难了。
何进、张让等人火拼归天后,董卓用计让众人误以其领大军入京后,首先拼吞原何进的部曲,然后再阴诱吕布杀其主丁原,吕布以丁原众投靠董卓,自此汉廷在董卓的掌握之中。何进未死前,张辽奉令往河北募兵。回来后,张辽这原丁原部下,要么跟随吕布一样投靠董卓,要么像四世三公、门生遍天下的袁绍,在无法和董卓相抗衡下而走。总不能效法和他一样募兵的张杨,以兵侵郡掠县,走上土匪之路吧?所以张辽结果只能像讨黄巾主帅皇甫嵩一样,仕于朝廷,哪怕当权者为董卓。因此也不必苛责张辽这小小的从事,毕竟比他更有资格和实力反董的皇甫嵩、袁绍等也无能为力。
曹操首起义兵后不久,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三公移书与州郡,关东诸侯响应并推袁绍为盟主。张辽是否从征?史料不详,只肯定他无资格像守洛阳的朱儁那样谋作內应,哪怕张辽真有这打算。关东军最终因各怀鬼而自散,但董卓也还是死于非命,为王允联合吕布所诛。
在这件事上,张辽既不是凉州人,也不是董卓的嫡系,一定程度上只算因吕布领丁原部下后,随同吕布而为董卓而战。就算参与了吕布的行动也不算叛主,和吕布有很大的分別,当然吕布今次可以说是弃暗投明的义举。
汉帝可以说是当时相当一部份人的民心所向,像日后曹操迎刘协后,远在荊州的赵俨说出大家的心声:“曹镇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结果很多仕子就投向许都。更极端的像手握数万兵力、有威望的朱儁,李傕等纳贾诩计,征他入朝,他就这样自甘当个无兵权的太仆。
因此王允和吕布这次的掌握朝政,张辽虽然追随吕布,但一定程度上也算是继续为朝廷效力,尽管当权者已经不同。朝廷授予丁原和吕布也出任过的骑都尉予张辽,到底是吕布欲拢络这同乡兼旧同事,还是张辽讨董有功,才得以授予这秩比二千石的中高级将领官职,史无明确交代。
好景不常,董卓余部李傕等纳贾诩计反攻长安,吕布兵败,将数百骑外逃。正如前述,他投奔各诸侯的过程,《三国志》与《后汉书》所述互相矛盾,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当吕布和袁绍联合讨伐张燕时,吕布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这从另一侧面反映,高顺、张辽还不算是其亲近。(高顺曾救吕布,但吕布却与他疏远,更以有姻亲关系的魏续夺其兵,所以谈不上是心腹。)
关东军退兵后随即露出他们的真面目,尔虞我诈、兄弟反目、忘恩负义等事也开始上演。青州黄巾杀掉原兖州刺史刘岱,曹操这个乱世之奸雄也成功转危为机,从依附袁绍的局面慢慢转为一州之长。收编青州兵后,曹操又出兵反击首先入侵兖州泰山郡和任城国的徐州陶谦,但杀害平民太多,再加上曹操杀了反对自己的名士边让;陈留太守张邈本来地位高于沒有半块地盘的曹操,袁绍和张邈有冲突,袁绍令曹操杀他但曹操拒不执行,尽管如此,张邈心中始终有一根刺。最后演变成陈宫联合张邈的背叛,迎吕布谋为共牧兖州。张邈之弟、广陵太守张超也相助其兄。
张辽的出场倒不像嘉靖本演义那样的描述:“阵圆处,吕布当先出马,左有陈宫,右有高顺。两边摆开八员健将,为头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年二十岁,官授骑都尉,雁门马邑人也,姓张,名辽,字文远,勒马居于上首。”
因为《三国志.吕布传》正文压根就沒有提及“张辽”二字,泰山寇臧霸倒也有裴注见于《吕布传》,也为范晔收录进《后汉书.吕布传》的正文內,日后吕布遣高顺攻刘备于沛,《吕布传》正文只提及主将高顺,要不是《三国志.先主传》有《英雄记》这条裴注,后人根本不知道还有张辽从征(正因有这条裴注,张辽之名才首见于《资治通鉴》)。
所以张辽不但不是吕布的心腹,连大将也未必能称得上,只能算是众多部将中的其中一员。顺带一提,张辽的容貌史书沒有提及,只是演义中的形象,与书中“面如琢玉,眼若流星”的马超有几分相似。
有勇无谋的吕布一年后兵败于定陶,逃奔徐州,这时的徐州牧,已经是由得到陈珪等拥护而继任的刘备。刘备却像陶谦那样,让吕布先屯驻小沛。不久,刘备就与自称徐州伯、对徐州早有野心的袁术交战,留守下邳的张飞,与陶谦旧部曹豹发生冲突并杀掉,丹杨兵由此叛乱,吕布乘虚已入夺占。
刘备辗转投靠已迎汉帝的曹操,吕布也因为沛相陈珪的说词,与袁术开战,也投向曹操,但其实曹操正逐步准备消灭吕布。吕布发现后,先遣高顺、张辽击破刘备,就算曹军的夏侯惇救援也无补于事。最后迫使曹操出征,得胜后乘势围吕布于下邳,纳荀攸、郭嘉计,决沂、泗水灌城,吕布又像长安为李傕所败那样,部下叛变而败,飞将最后也为曹操所杀。
侯成等诸将叛变,执陈宫与高顺二人而降,但并不包括张辽,这时张辽到底是否身在下邳城也不好说,只知道是曹操“破吕布”后(那些破、讨、平、斩、禽等,其实只是所有传中参与某役的总结,例如从征的张飞随刘备还许),他才投降,不存在先降甚至参与侯成等阴谋的可能性。《三国志.武帝纪》、《吕布传》等只字沒提及张辽先降,或与侯成等一同投降。
陈琳的《檄吴将校部曲文》不但只是文学,而且还是目标性甚明显的檄文,全文引述曹操往事,主旨说穿了,只是让江东士民应效法前人,曹操一来马上投降。为求行文简洁,不可能本末倒置,重点放在解释引例与事实的细微变化。庐江太守刘勋,还在文中称作“举郡归国”,实情却是为孙策所破,走投无路下投靠曹操,寸土沒献的。
只能说对比高顺的陷阵营和败刘备与夏侯惇的战绩,张辽日后诸战中,表演出自己的军事能力和战绩,要远远的有力得多,不然唐、宋武庙和《十七史百将传》,张辽也不会有幸皆能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