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死后29年刘禅不允许祭拜 而魏将一入汉中就去祭拜呢
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阴历8月28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
杨仪等率蜀国北伐大军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撤到汉中后,蜀汉全国举哀,万众悲恸。后主刘禅派左中郎将杜琼奉诏策赶至汉中致祭,同时,为悼念这位“受遗托孤”、“继绝兴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后主下令大赦天下,并追赠他为“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号“忠武侯”。
后世敬称他为“武侯”,即源于此。按诸葛亮生前遗嘱,将他葬于汉中郡沔阳县(今陕西勉县、岐山县交界处)之定军山。据说其坟茔至今犹存。诸葛亮死后不久,蜀国各地民众纷纷请求在当地为他立庙以便四时祭祀,但被朝廷否决,这却是为何?原来朝议以渎而无典、不合礼秩为由,不准民间私自立庙祭奠。
有大臣建议为诸葛亮建庙于成都,但后主刘禅以刘氏宗庙在附近为由,不予允许。在此情况下,蜀汉百姓包括南中(包括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少数民族在内,感于诸葛丞相的恩德与遗爱,每年都按季节到郊野、山岭间私祭,借此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与哀思。过了好久,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人联合上表建议:在沔阳县定军山诸葛丞相的坟茔附近立庙,使其亲属方便致祭;其门生弟子、同僚下属欲往祭祀者,只限于庙祭;严禁民间私祭,以崇国家正礼。
这回刘禅不好驳回其请了,只得应允,他在景耀六年(263年)春下诏,为诸葛亮在沔阳定军山建庙,这一年距诸葛亮病逝已经过去了整整29年。后来,魏国司马昭发起了灭蜀战争,魏将钟会率兵攻占汉中后,还专门派人到定军山祭扫诸葛亮之墓,并颁军令严禁在诸葛坟茔周围砍柴和牧放战马,以表达对这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前辈名相的敬意。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为弱小的国家,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但其所建的功业在三国群英谱中并非最大,却能赢得如此巨大的生前身后之名,不仅在三国时期无人比肩,即便放眼整个中华大历史也鲜有人能与之相提并论。
古人评价诸葛亮:“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贤相的典范,清廉的楷模,他谨慎从事,既不怍没有根据的空想,盲目行动,也从不优柔寡断,坐失良机。他勤俭持家,死后内无余帛,外无余财,妻妾连换洗衣裳都没有,他为相13年,两袖清风,为政清朗。所有这些,让他在后世心中的地位愈发高大,甚至超越了蜀汉开基帝王刘备。
因此,他死后人们自觉维护其坟茔,按时祭扫,这是一种发乎内心的敬仰之情,绝不是被演义小说以及民间传闻里那些诡谲离奇、神神叨叨的所谓“显灵”以及“兴妖作怪”所震慑,人们保护他的坟茔是在借此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他不仅在蜀国备受景仰,甚至以古今罕有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其敌人、对手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