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录取通知书吗? 看完又涨姿势了!
今有高考,古有科举。现代考生参加完高考,倘若被某所高校录取,会有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古代呢?古代考生参加完科举考试,假如中了秀才、举人或者进士,也会有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吗?答案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时候寄,有时候不寄。
清朝大臣完颜麟庆中举时,报子飞奔送喜报
01
张榜:唐朝考试成绩贴在礼部衙门
我们知道,科举考试始于隋朝,隋朝有录取通知书吗?应该没有,至少文献上不见记载。
隋朝虽然是第一个搞科举的朝代,但科举在隋朝并不重要,从隋炀帝开创科举到隋朝灭亡,通过科举道路选拔出来的官员,在官场中所占比例连十分之一都不到。科举真正发挥选官作用,是从唐朝才开始的。唐朝有没有录取通知书?不严格地讲,有。严格讲,没有。
唐朝科举分为两级,初级是解试,高级是省试。通过解试,即成举人;通过省试,即成进士。明清考生想中举人,必须先中秀才,唐朝没这项要求。事实上,唐朝的“秀才”比进士还要难考,一科进士可以录取上百名,而秀才最多一两名,甚至有可能连一名都没有,因为唐朝的“秀才”属于最突出的人才,需要皇帝亲自评定。
唐朝考生通过地方官组织的解试,地方官不会给他们寄通知书,直接在衙门口张榜公布。然后再进京参加省试,假如中了进士,朝廷也不会寄通知书,同样还是张榜公布。《唐摭言》第十五卷记载如下:
进士旧例,于都省考试,南院放榜。榜墙乃南院东墙也,别筑起一堵,高丈余,外有壖垣,未辨色即自北院将榜就南院张挂之。元和六年为监生郭东里决破棘篱,圻裂文榜。
唐朝人考进士,考场设在尚书省,考试成绩贴在礼部衙门。礼部衙门专有一墙,一丈多高,前面再加一道矮墙,用带刺儿的篱笆保护起来,只能远观,不能近玩。公布成绩那天,天还没亮,工作人员就带着录取榜单来到礼部衙门,将榜单贴在那面高墙上。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有一个名叫郭东里的考生,见榜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大怒,拆掉了篱笆,翻过了矮墙,撕坏了榜单。
在唐朝,进士榜单有很多别名,例如“金榜”“春榜”“龙虎榜”。所谓龙虎榜,是说这张榜单上的人了不起,藏龙卧虎,出将入相,所以叫龙虎榜。榜单的格式是这样的:一大张横宽竖窄的黄纸,从右到左,竖排手写,用黑墨。最右边叫“榜头”,四张窄黄纸粘在这张大黄纸上,用较淡的墨水书写“礼部贡院”四个字。榜头往左第一列,书写状元姓名;状元往左是榜眼,榜眼再左是探花,探花再左是其他进士。
榜单张贴之前,考生一般都不知道自己是否中了进士。唐人笔记《剧谈录》记载,一个名叫韦颛的考生拥炉而坐,长吁短叹,因为第二天礼部衙门就要公布榜单了,他认为自己考得差,榜单上不会有自己的名字。哪里知道,第二天一大早,他去礼部看榜,赫然见到自己的名字高高在上,不禁大喜,快马加鞭回到下处,写信给家人报喜。
也就是说,唐朝官方只用榜单来公布科举成绩,并不给考生和考生的家人寄送录取通知书,考生的家人如果在千里之外,那就只能通过家信来获得录取信息了。
清代状元张骞的喜报
02
榜帖:宋朝才有真正的录取通知书
高榜得中的考生往家报喜,通常用泥金写这种喜信,时称“泥金帖子”。所谓泥金,是把油漆或者胶水调和金粉,在纸张上写出金闪闪的文字,相当气派。后代学者不明真相,误以为泥金帖子就是唐朝的录取通知书,实际上,它只是考生自己写给家人的报喜通知而已,如果硬说是录取通知书,未免有点儿牵强。
真正的录取通知书,始于北宋。宋朝赵彦卫《云麓漫钞》第二卷记载:国初,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而谓之“榜帖”。
宋朝初年,进士登科,朝廷用精美的黄纸制作录取通知,长五寸,宽两寸半,上写考生姓名,又有考官签名。写好以后,用一个稍大的纸袋装起来,纸袋上面也写着考生的姓名。这样的录取通知,在宋朝叫“榜帖”。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起,为了节省成本,朝廷取消了榜帖,考生及考生家属想知道得中与否,还要像唐朝考生那样,一大早赶到礼部衙门看榜。另外,宋朝还有一个“临轩唱名”制度,新科进士会被礼部堂官召集到一块儿,进宫朝见皇帝,皇帝则会派大臣或者进士代表大声念出每一个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
既然已经张榜公布,为何还要临轩唱名呢?第一,为了让进士觐见皇帝,成为天子门生;第二,榜单是连夜赶工、凌晨张贴,保不齐会有誊录上的错误,没有临轩唱名来得正式和规范。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榜单就出过错:状元本来叫毕渐,工作人员少抄了三点水,误写成“毕斩”。
宋朝新科进士之间盛行一种习俗:在公布榜单和临轩唱名之后,这些进士都忙得很,忙着聚会、喝酒、交换联系方式、刻印《登科小录》。啥是《登科小录》?就是这帮新进士的同学录,上面印着他们所有人的名字、名次、年龄和籍贯,批量印刷,人手一本。印刷费是他们自己凑的,朝廷偶尔也会赏脸,拨给他们一笔印刷费。
新科进士拿到《登科小录》,会与报喜的信笺一起寄到家里,不严格地说,这份《登科小录》也算是录取通知书,进士们自己印的录取通知书。在南宋大臣洪迈和另一个大臣周必大家里,都藏有北宋时期的《登科小录》,其中周必大收藏的一本《登科小录》封面上还粘了一份榜帖,也就是前面说的由北宋朝廷印发的录取通知书。周必大认为,那是考生粘上去的,将朝廷的录取通知和进士同年的同学录一起寄给家人,家人将它们珍而重之地收藏起来,世代相传,激励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