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宋朝2位“不务正业”的状元:1个上了小学教科书 1个名扬外国
公元1057年,大宋的一场普通科举,因为考中的几个人而变得不平凡。
有关这场科举,最出名的传说,是有关于苏东坡和欧阳修的。当时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而苏东坡是其中的一位考生,苏东坡的试卷匿名提交之后,监考官因为苏轼的表现的突出,于是就把他的试卷上交给了欧阳修,欧阳修一看苏轼的答题内容很符合自己的主张,就怀疑这份卷子是自己的弟子曾巩,于是把这份匿名的卷子定为了第二名。
事后他才知道,原来这份卷子是苏轼所作,后来他和苏轼有过沟通,苏轼不以为意,反而写信感谢,欧阳修看苏轼不光文采出众,心胸也非常开阔,于是就处处提苏轼扬名。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但真假并不一定。不过能确定的是,这次科举中,苏轼和曾巩都曾高中,而他们这一科还出了未来理学的三位大师:程颐、程颢和张载,这些人都是未来能搅动风云的人中龙凤。
而对于这一科的状元是谁,知道的人却不多。根据《宋史》等书记载,这科的状元是一个叫章衡的福建人。章衡这个人虽然不像苏轼等人那么出名,但是有关他的传闻也有不少。据说,当年他和苏轼参考的那科,最被看好的状元人选,是一个叫林希连的人,这个人曾连续夺得了府试和省试的魁首,因此很多人都猜测他能连中三元。
但是在最后的考试中,他文章的开篇写得不太恭敬(天监不远,民心可知:上有苍天,下有黎民,皇帝你别没有敬畏之心),因此宋仁宗不太开心,而仁宗皇帝看到章衡的文章,瞬间就害羞了(运启元圣,天临兆民:国家因你而强,百姓因你而好,你就是大宋的启明星),然后也章衡就“意外”的成了状元。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章衡不就是靠溜须拍马当的状元吗?这样的人能是好官?有关第一个问题,骆驼要是直接否定,估计大家也不能相信,因此骆驼就直接引用和他同科的苏轼对他的评价当答案:
子平(章衡)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
而有关第二个问题,咱们看他当官之后的表现:据《宋史》等书记载,章衡虽然是以状元入仕,但是因为其人耿直,所以长期都得不到提拔,他甚至为了维护国家制度,还和当朝宰相产生了矛盾,但是他又不是一个过分死板的人,他在地方上任职时,因为百姓贫困,他甚至敢于打破“不准私自贩盐”规定,为百姓谋福利。
此外,他还十分注重民生,他在任时还主持修筑了一些水利工程,就连苏东坡最有名的政绩“苏堤”,其实也是源于他的建议。而他最传奇的经历,是作为外交使臣出使辽国。当时辽国对于大宋并不算友好,因此在会面时,专门“邀请”宋朝的文官去射箭。本来辽国国主,只是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武力,但是他们却没想到章衡是个文武全才,在箭术更是有一番造诣。
因此章衡在连射连中之后,辽国国主对他“待之异于他使”,他也由此扬名外国。而且更神奇的是,章衡仅凭一次出使,就窥破了辽国的虚实,他在回国之后,曾向宋朝皇帝建议,应该如何出兵,如何取得胜利,但很可惜的是,他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不是说聊点“不务正业”的事吗?从他的经历看,他不是一般的正干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再来看另一个状元的故事。这个大宋状元的名字叫陈尧咨,提起这个名字,估计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但是提起他的事迹,估计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我们在小学的课文中,曾有一篇叫《卖油翁》的古文,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欧阳修,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有个人因为自己的箭法比较出众,因此经常在在公开场合炫耀自己的箭法。有一次他发现有一个卖油的长者,似乎对自己的箭法不屑一顾,于是他怀疑卖油翁也是此道高手,于是他就主动找卖油翁探讨。
结果卖油翁却告诉他说,自己并不是什么箭术高手,只是瞧不上他的做法,因为在卖油翁的眼里,这不过就是个熟练度的问题,于是他就拿自己平时灌油的功夫,给他展示了一下,这个被怼的人就是陈尧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编制教科书的工作人员,为了不让大家产生歧义,曾把《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话给删除了。因为欧阳修在文章的最后,曾说了这么一句话,大意是说,这个故事和庄子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用这两个故事的本意,是宣传人应该顺应自然,而课本中引用《卖油翁》是为了突出熟能生巧,如果不删最后一句话,大家容易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