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满清八旗的兵权 多尔衮不当皇帝仅仅是因为孝庄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由于其生前并没有指定接班人,所以,手握重兵的多尔衮便成了新皇的有力竞争者,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多尔衮并没登基称帝,而是辅助年仅6岁的皇侄福临即位。那么,问题来了,手握重兵的多尔衮为啥不当皇帝?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皇太极的暴毙与皇位传承
雄心勃勃的清太宗皇太极,对中原大地抱有必得之心,但是,就在清军入主中原的前夕,身值壮年的皇太极却暴毙身亡。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太极一死,谁来继承大任就成为当务之急。
在封建时代,君位的更替与继承,是有着强大的潜规则的,总体说来,不外四个途径:
其一是合法继承,就是老皇帝驾崩前早已选好了接班人(太子),这种权力过渡方式是最轻松的;
其二是武力抢夺,也就是所谓的篡位,比如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朱棣的折叠靖难之役,这种方式是最血腥的;
其三是主动禅位,老皇帝身体不行了,可是丧失工作激情,撂挑子,把工作交给新皇帝,自己乐当太上皇,比如宋徽宗赵佶之传位宋钦宗赵桓,这种交结是最温情的;
其四是集体协商,当一个帝国出现权力真空,而各方势力又无法打破僵局时,就需要大家坐下共同协商,拿出一个大家都不吃亏的方案来,这种方法是最麻烦的。
而皇太极之死,由于没有预立合法继承人,大家又不想兵戎相见,所以,只有坐下来共同协商,推举一位新君了。
2.多尔衮的野心
皇太极死后,真正有资格、有实力问鼎皇权的,不外皇太极的几个重兵在握的兄弟及子嗣。此时的多尔衮对皇位是充满渴望的,因为,他有这个资历与实力。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他17岁时起,就随他的八哥皇太极出征,在征讨蒙古察哈尔部时,屡立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并成为正白旗旗主。另外,他还有一件别人无法趋及的特殊功劳,在征伐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残部时,找到了失踪二百多年的“传国玉玺”。多尔衮将这枚传国玉玺献给皇太极,皇太极因此接受了大家的拥戴,于次年四月改国号为大清,正式登上了大清的皇帝宝座。
皇太极即皇帝位后,立马加封他的十四弟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实事求是地说,在当时,多尔衮的才能和功绩是公认的。他在一系列战略性军事行动中的上佳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地位与威望,也为他的皇位之争加重了筹码。
3。权力就是你生我死的博弈
但是,多尔衮的野心在现实面前却变得有些尴尬,因为,多尔衮的竞选路上遇到了阻力。当时,在他的诸兄弟中,二哥代善是一股实力雄厚的势力,只是,此时的代善年过花甲,早已没有争雄之心。但以代善的资历,以及他一族执掌的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这是多尔衮最想争取的盟友。只是,代善的态度并不明朗,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超然,或者是种坐山观虎斗的冷漠。
代善之外的另一个竞争对手就是皇太极的皇长子豪格。豪格是皇太极11个儿子中最为出色的一个,从努尔哈赤时代起就开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豪格不仅仅是个武夫,战略眼光也颇为独到,他提出大明是需要首先对付的敌人,并颇有创见地建议联合农民军,共同削弱大明的力量。到皇太极去世时,豪格作为四大亲王之一,已经成为大清位高权重的人物。
论实力,多尔衮拥有两个白旗及其他一些重臣的支持,但是,坐拥两黄旗的豪格不仅占有血统上的优势,并且其实力也不次于多尔衮。并且,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各旗的势力,还把正蓝旗也收归己有。出于利益关系的考虑,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
而恰在此时,皇太极生前最为信任的两位大臣索尼与图赖,都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
眼看就要落败的多尔衮,一个女人的出现,让他的努力换来一场意外收获。
4.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这个闪亮登场的女人,就是大清史上有名的女强人、皇太极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皇太后)。这个蒙古姑娘,天命十年(1625年)嫁为皇太极的侧福晋,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庄妃为皇太极生下皇九子福临。时年6岁的福临本来是无缘皇位,但是,看到一帮大男为一张龙椅争得不可开交时,作为母亲的庄妃却看到了希望。
福临只是个小孩子,对谁都不会造成威胁,另外,福临本身是皇子,也不违大臣“皇子继位”的前提条件,如果能得到 实力的多尔衮的支持,把福临扶正,对各方都是无害之举。
多尔衮也是聪明人,因为自己的资格审查难过关,还不如与庄妃联手,把豪格挤出赛场,将福临推上前台,自己在幕后实权操控,这样三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
于是,叔嫂二人一拍即合。很快,豪格就被彻底搞凉凉了。当多尔衮提议立皇九子福临为帝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因为多尔衮的提议,满足了多数人的意愿,所以,很快就获得通过。
当然,多尔衮如此卖力,他并不是无偿劳动,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福临(顺治帝),是为辅政王。一个月后,多尔衮突然替小皇帝发布谕旨,命令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率军攻伐锦州与宁远。济尔哈朗带兵走后,多尔衮又代小皇帝发布谕旨,晋封自己为摄政王。
辅政王与摄政王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辅政者,辅助君主处理政事也;而摄政,则是代替君主处理政务,已经可以直接发号施令了。由此,多尔衮正式接掌了大清的权柄,成为无名有实的实权“皇帝”。
5。皇父摄政王的黯然谢幕
从此,大清的八旗铁骑从此有了新的主帅,在未来的岁月里,多尔衮带领八旗铁骑一举拿下了全中国,也正是在他手中,大清建立起了对中原大地完整而有效的统治秩序。
随着多尔衮的威望日隆,他的身份也被一再提升,先后受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他享受着皇帝所享有的一切。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这一切的一切,为他死后的“屈辱”埋下了伏笔。
再风光的人生,也都会有落幕布的时候。就连多尔衮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谢幕会如此急匆。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因行猎坠马跌伤,一个月后就不治身亡,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死后,当初受他打压的人纷纷跑出来翻案、控诉。两个月后,顺治帝下令剥夺了多尔衮的封号,掘其墓。直到一百多年后,乾隆帝才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平反,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