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大谏主缓上位的悲情臣子 不管功劳有多大最终都遭到了贬斥

时间:2016-03-03 16:25:10 来源:川北在线整理

  原标题:三国三大谏主缓上位的悲情臣子 不管功劳有多大最终都遭到了贬斥

  三国时期的所谓关东诸侯,其本质上都是军阀,在那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他们也都是以王者自居。但是,由于天下还有一个有其名无其实的皇帝汉献帝,还因为相互之间的制约利用,这王号或者是皇帝之名还不敢公然打出。而当他们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这先称王再称帝的心思就有点儿昭然若揭,其表现也就有点儿急不可待了。而臣子们就不是这样了,他们的表现可以说是大相迳庭,有的急于让主子称王,自己也可以借着这拥戴之功得以加官进爵;有的却异常冷静,规劝主子慎重行事。在这后一部分臣子当中,尽管他们的内心并不是要背叛主子,但由于他们触动了主子那根最为敏感的神经,所以他们不管功劳有多大,最终都遭到了贬斥。且看三国三大谏主缓称帝称王遭贬的悲情大臣。

  曹魏的荀彧

  荀彧可以说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也是第一大臣,他的谋划能力、军事才能和行政能力都很得曹操认可。这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详细说过,在此只做简单扼要介绍。曹操征伐徐州的陶谦,荀彧留守兖州,正是在他的主持之下,兖州保留了三郡,叛将陈宫的阴谋没有完全得逞。后来曹操能够斩杀吕布,也是得益于荀彧为他保留了兖州的根据地。建议曹操迎接汉献帝,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上的战略制高点。

  官渡之战,荀彧帮助曹操分析,曹操有四个方面超过袁绍,即度量、谋略、治军能力、待人的德操,有了这四个方面的优势,袁绍是不会有作为的。这让曹操坚定了主动出击打击袁绍的决心,因此带兵出征,让荀彧留守许县。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曹操军队缺粮,一时心内动摇,想撤兵回许县。荀彧回信让曹操坚持,使用奇计,不能失去机会。曹操听从了荀彧的话,出奇兵袭击了袁绍的粮仓,果然打败了袁绍。从此以后,曹操都是主动对他人用兵。

  到了建安十七年(公元212),曹操先后扫平了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等占据的河北四州,收复了黑山贼张燕、征服了北方少数民族乌丸、打败了马超、韩遂等关中叛乱的将领,整个北方地区基本扫平,掌握了十分天下有其七的巨大优势。同时,朝中文臣也都是曹操的人,汉献帝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昭等人说,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配备九锡等车马随从仪仗,用来表彰他为国立下的特殊功勋。这些人把这件事拿来秘密地征求荀彧的意见。

  荀彧认为,曹操本来兴兵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宁国家,他应当秉承忠贞的诚意,谨守退让的笃实品格。君子应当从德义上爱人,而不是像你们现在所倡议的这样。曹操从此内心里对荀彧很不满意。正赶上讨伐孙权,曹操就把荀彧调到谯县劳军,乘机把他留在了军中。曹操进军到濡须口,荀彧因病留在了寿春,因此忧郁而死,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岁。

  荀彧是不是真的认为曹操就永远会拥戴汉献帝?这事恐怕还真说不清楚。建安二年,曹操就不再参见汉献帝;建安五年,董承等人接受汉献帝的衣带诏,想杀死曹操的阴谋败露,曹操将他们全部处死;建安十三年废除三公制度,设立丞相,十六年曹操的儿子曹丕为副丞相;荀彧对于这些改变汉朝根本的事情都没有提出异议。另外,最大的问题是,曹操以朝廷发布的命令、任命 不会征求汉献帝的意见,这些事情荀彧是知道的,他也没有对曹操提出不同意见,为什么他会反对曹操称王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荀彧认为这不是曹操的意思,而是董昭等人的献媚之举?但不管怎么说,荀彧还是没有看出曹操有心称王的心思,造成了一代名臣的悲剧人生!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