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元可买十万条简历 1分钱就可以买到一条个人数据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0-11-18 23:35:14 来源:今日头条

    原标题:40元可买十万条简历 1分钱就可以买到一条个人数据是怎么回事?

    你今天刚刚去注册办理登记公司,一个小时后就接到有人推广财务业务等?当你刚刚去中介看房子,说不定明天就有各种电话打给你,推荐某某楼盘,你是不是觉得神奇与无奈呢?

    “出智联数据库。” 4月12日,木易(化名)在几个社交团体的某个聊天软件上做广告。他持有10万份简历,这些数据只需要40元。

    主要包括工作经历,出生年月,居住地,手机号,邮箱,学历信息,自我评估,求职意向,工作经历,语言能力,技能信息等。

    为什么这么猖狂?其实重点是放在“利”这个词上,某种求职者的简历3-5元/份价格购买,然后5-8元价格出售,通过各种渠道卖了几十万份,就可以做到300多万,利润约150万。这么可观的事情,多少人愿意铤而走险

    其实很多时候这个就是利用一些技术手段,例如利用“双接口”和爬虫技术,可以实时转换各大互联网招聘网站采集信息。软件安装在PC上后,设置条件更新实时数据,“上手快速操作”,一套软件700元,服务期一个月。如果以后想再用,需要续费。这个很多企业或者个人都是明目张胆地开发软件使用,卖给有需要的人。

  这40元买10万条简历只是信息贩卖黑市的冰山一角。虽然内部的信息贩卖是在严密的监管下有很大收效,但仍然在一些更秘密的空间,我们不知道的隐秘角落里发生着。所以,不知道你是否经常接收到各种未曾接触的莫名的电话短信呢?
 
  从实名认证,人脸识别验证后的女性社交账号,到每天不断更新的“美女”照片,甚至聊天中听到的甜美女声,视频中看到的可爱可爱女孩……你接触到的一切都可能是假的。
 
  因为这些资料在网上,只要25元,就可以买1000个日常聊天语音,买到2500个女声套餐,还有更多服务,其实这背后就是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和市场需求。
  电商平台,明知某商品可能有欺诈,欺骗的后果,仍然允许某种商品在平台上流通,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按《电子商务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连带责任。这也算是一种“帮凶”。如果严重的以欺诈罪追究刑事责任,若不构成刑事责任标准的,可进行治安违法的话。
 
  随着公安机关的严打和人们反诈骗意识的提高,现在的“精准欺诈骗”已经演变成更加困难的分辨,变化的渠道也变得越来越隐秘和难以察觉,新的方式层出不穷,似乎都难以遏止。
 
  八斗看过有人句话,觉得幽默但又是无可奈何:别为你那点个人隐私操心了,你现在在网上的隐私和光屁股在街上其实没啥区别。

    其实,这也是事物发展的矛盾之处,一方面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有市场需求和高科技发展需求,我们也正在享受这一切的便利和空前的繁荣;另一方面,它是人们对自身信息安全更深层次的关注。并不是说两者一定是对立的,只能选择一个,而是说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如何恰当地使用技术,必须有明确的红线,我们不断前进发展,发展的过程必然会付出一些代价,但这所有的代价都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安全,破坏追求人身安全的梦想之中,所以,我们在面对信息安全泄露的时候,更多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衡量,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事情,也涉及了科技经济文化发展,也涉及到政府组织机构的监管督促。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