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吒2买到手写票 “偷票房”事件撕开电影产业的遮羞布
时间:2025-02-11 11:36:30 来源:今日头条
原标题:看哪吒2买到手写票 “偷票房”事件撕开电影产业的遮羞布
近期,电影市场的热门话题之一便是《哪吒2》疑遭“偷票房”事件。2月9日,青海一博主发帖称,自己一行三人去看《哪吒2》,买到的电影票没有打印电影信息,影厅、时间和座位号均系手写,由此怀疑影院存在偷票房行为,并向中国电影协会公众号电影票房监督进行了举报。此事件一经曝光,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将“偷票房”这一长期存在却又鲜为人知的电影行业乱象再次推到公众面前。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行为算偷票房?影院一旦实施偷票房行为,又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偷票房”行为的界定与常见手段
(一)行为界定
所谓“偷票房”,是指影院以各种手段少报已收票房,将少报部分独自侵吞,不与电影制片方分成。在电影产业的利益分配链条中,一张电影票的收入有着明确的分配规则。以100元一张的电影票为例,首先要上缴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5%(5元),上缴营业税3.3%(3.3元)。剩余的91.7元由影院、院线、制片、发行四方分配,其中院线方和发行方拿的类似于服务费,一般情况下,影院的收入(含给院线的服务费)是91.7元的57%,制片方(含发行方费用)拿剩余的43%。而影院偷票房,就是打破了这种正常的分配规则,私自截留本应属于制片方等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收入。
(二)常见手段
手写票:如《哪吒2》此次事件中出现的情况,电影票人工手写,而不是电脑打印。手写票不会进入正规的票房统计系统,影院借此将这部分票房收入隐匿,从而达到偷票房的目的。
张冠李戴:一位观众看了A电影,但影院出于某种目的,将本应算在A账面的钱,转到了B电影。这种方式可能是因为影院与某部电影的发行方有特殊利益关系,或者为了帮助某部不受欢迎的电影制造高票房假象。
恶意退票:电影临开场前,院线在后台系统大量退票,使某场次实际票房不计入系统。通过这种手段,影院可以减少该场次真实票房的记录,进而偷取票房。
团体票操作:某单位发给员工200张团体票,影院不管观众最后看的是什么片子,票房收入却都录入到他们想增加票房的片子里。这使得票房数据被人为操纵,无法真实反映观众对不同影片的选择。
会员票违规处理:影院针对会员预售,会员票上有些是有电影名称的,也有些是没有电影名称只标明是哪个厅。无论会员看什么片,预售的票款都转到某部电影的账面上,以此偷取票房。
结构票价:一张电影票加一桶爆米花卖80元,但是电影票卖20元,爆米花60元,利用电影做搭售。这种方式通过不合理的价格结构,降低电影票实际票房的统计金额,将部分收入转移到非票房项目,从而实现偷票房。
改系统与双系统:由人工进入电脑票房统计后台终端修改数据,或者采用记账一个系统,报账一个系统的双系统方式。修改过的数据会延迟进入系统,而双系统则完全是为了隐瞒真实票房收入。
二、影院偷票房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电影法》,这部法律对“偷票房”行为做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根据《电影法》第四十九条,电影院未如实统计销售收入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这一法律规定为打击偷票房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罚款的额度根据影院偷票房行为的严重程度而定,从5万元到50万元不等,这对于一些小型影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责令停业整顿则会对影院的正常经营造成严重影响,在停业期间,影院无法获得票房收入,还要承担场地租赁、员工工资等运营成本。而吊销许可证更是对影院最严厉的处罚,意味着影院将失去合法经营的资格,前期的投资和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此外,除了《电影法》的规定,影院偷票房行为还可能涉及违反《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合同法》角度看,影院与电影制片方、发行方等签订的合作合同中,通常会明确约定票房统计和分成等条款,影院偷票房的行为属于违约行为,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如赔偿制片方和发行方的经济损失等。从《反不正当竞争法》角度,偷票房行为破坏了电影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合法经营者的利益,也可能面临相应的法律制裁。
三、“偷票房”行为的危害
(一)损害电影制作方利益
影院偷票房直接降低了片方的收入。一部电影的制作从剧本创作、成功立项、前期融资、开始拍摄、后期制作到宣传上映,凝聚了众多电影人的心血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票房被偷,片方无法获得应有的分成,可能导致制作方亏本,严重打击电影制作企业的制作积极性。例如,一些中小成本电影本身利润空间有限,偷票房行为可能使其血本无归,影响后续的创作和投资。
(二)干扰电影市场正常秩序
票房数据是电影市场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观众对电影的喜爱程度和市场需求。偷票房行为会让票房数据失去公信力,大量降低排片率,影响到影片的市场份额。通常情况下,院线经理会根据电影票房统计数据进行排片,如果一部电影首日票房表现良好,院线就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持续增加排片率;反之,一旦票房被大量偷走,将会严重干扰市场,影片排片率会大幅降低,影响影片的正常放映和市场推广。
(三)伤害观众权益
观众在选择电影时,往往会参考票房数据。偷票房行为制造出的虚假票房数据,会误导观众的选择。观众可能会因为虚假的高票房而去观看一部质量并不高的电影,从而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而且,影院偷票房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也会让观众对整个电影行业产生信任危机,降低观众对影院的好感度。
(四)影响院线品牌形象
院线旗下的影院偷票房被查出,会对院线辛苦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的多家院线为了抢占市场,纷纷加大力度塑造企业品牌。而偷票房事件一旦曝光,会让消费者对院线产生负面印象,影响院线的市场竞争力。
四、应对“偷票房”行为的措施
(一)加强法律监管与执法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电影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大对影院偷票房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不仅要对偷票房的影院进行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罚,还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同时,加强对电影票房统计的监督,建立健全票房统计的监管机制,确保票房数据的真实性。
(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
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等行业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对会员影院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对于违规偷票房的影院,及时进行通报、曝光,并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如暂停供片、取消星级影院评定资格等。
(三)提升技术手段防范偷票房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影院售票系统的管理和监控。例如,采用更加安全、可靠的售票软件,防止影院篡改系统数据;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房实时监测平台,对各影院的票房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四)提高观众维权意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观众对偷票房行为的认识和维权意识。观众在购票时,应注意索要正规的机打电影票,如果发现影院存在手写票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同时,鼓励观众积极参与电影市场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打击偷票房行为的良好氛围。
《哪吒2》疑遭“偷票房”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偷票房行为严重损害了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各方利益。我们必须从法律、行业自律、技术和公众意识等多个层面入手,共同打击这一行业乱象,维护电影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只有这样,中国电影产业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