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艺界热评电影《守岛人》(五):守住了,就是一种地久天长
原标题: 福建文艺界热评电影《守岛人》(五):守住了,就是一种地久天长
电影《守岛人》全国热映以来。影片受到了福建文艺界专家的一致好评。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福建省文学院副院长曾念长如是说:
电影《守岛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进述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在开山岛守卫32年的感人事迹。王继才和王仕花是真实姓名,开山岛是真实地名,32年是一个真实时间。事迹也是真实的。真实的人物、事迹、地点和时间,构成了整部电影的客观性基础,当然也对艺术性创造提出了挑战。守岛生活极其单调,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是要转化成电影语言,在不违背生活真实性的前提下讲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颇有难度。这部电影没有把重心押在故事经营上,真是明智之举。假如故事讲得太有戏剧化,或许可提高观赏性,却也极有可能损害了可信度。当然,记流水帐也是不行的。这里面最有必要,也是最有可能进行创造性探索的,应该是时间的艺术性表达。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创作者准确抓住了这一点。
32年是物理时间,2个小时是电影时间。32年肯定不会等于2个小时,这是谁都懂得的常识。但是以艺术为中介,32年和2个小时可以等同起来。是一种感觉上的等同。或者说,通过一种时间艺术,可以让人在2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一对夫妻在岛上坚守32年的生命体验。这种时间艺术,类似于一种转换器,可以将一种性质的时间转换为另一种性质的时间。当这个转换器在运作时,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起作用。
一是重复。主要是行动细节和场景细节的重复,比如抗台风、拍蚊子、记日志、挥国旗、养海蛎、远眺等等,在电影中多次出现。这种重复一方面是对物理时间的折叠,把漫长的单调的海岛生活压缩在一些重复性细节里。另一方面又是对物理时间的还原,通过重复性细节呈现海岛生活的漫长和单调。这种折叠与还原又产生了超出时间之外的表达效果,呈现出了海岛生活环境的孤立和恶劣。
二是变化。有生命体征的变化,比如王仕花刚来岛上时两腿便利,下岛时已是一瘸一拐了。有生命体验的变化,比如王继才在岛上生活多年之后,已经无法适应城市生活节奏,进一趟城,看到街上车来车往有些惊慌。陪伴着王继才夫妇的狗狗也变化了,大黄入土为安,大黄的儿孙们继续陪着王继才夫妇守卫着海岛。所有这些细微变化,传达了生命时间的流逝,也传递出一种水滴穿石的力量。时间在流逝,王继才的思想也在发生了变化。刚开始他还有等人来接任的想法,后来他就不想了,主动要求留下来守卫开山岛,直至最后,他与这个岛融为一体。
通过时间的艺术性处理,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坚守海岛32年的事迹得到了完整性表达。当然是艺术意义上的完整性。同时,这种艺术性表达又对电影主题起到强化作用。从大分类来看,《守岛人》属于英雄题材电影。但在传统英雄题材电影中,创作者需要处理的,往往是一种剧烈变化的时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比如董存瑞炸碉堡,时间是高度凝聚的,也是高度戏剧性的,同时也是非重复性的。这是一种扣人心弦的时间。而《守岛人》里的时间是缓慢流逝的,也是低度抒情性的,同时也是可重复性的。这是一种深情永驻的时间。同样是英雄题材,同样是主旋律电影,却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时间处理方法。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英雄需要面对的时代真实性也不同了。
《守岛人》的主题,体现在一个字上——守。守住这个岛,也是守住 人的初心。王继才的初心既然已上岛,就只能等待空间和时间的考验。空间上的专一和时间上的持久,最终成全了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生命坐标。在电影中,王继才对这个生命坐标表达得相当朴素。他说,人这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这话说得好,说得实在。还有王仕花的那一句话也是沁人心脾的——你守岛,我守你。用漫长一生来坚守一件有益的事,守候一种热爱,这不就是不忘初心嘛。
守住了,就是一种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