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地方睡不着? 为什么有些人睡觉会认床?(2)
默认网络区域的慢波活动(SWA)强度。红色代表左侧默认网络,蓝色代表右侧默认网络。可以看到,第一夜时(Day 1),左侧默认网络的慢波活动强度显著更低,这意味着更浅的睡眠深度。到第二夜(Day 2),左侧默认网络的慢波活动得以恢复。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陌生环境中的“守夜人”
在睡眠时,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大多处于休息状态,而默认网络却并不会完全关闭,这意味着它可能会很适合“守夜人”的角色。后续研究发现,在睡眠实验的第一夜短暂地播放一些“异响”,被试左右脑半球对这些声音的应答也截然不同:相对“清醒”的左脑半球的振幅反应更为激烈,这意味着它的警觉程度更高。到了第二天晚上,被试已经对睡眠测试的环境变得熟悉,左右脑半球中默认网络的差异也随之消失,睡得比原来更沉了。(所以叫“第一夜效应”嘛……)
研究者在论文中指出:在陌生环境中睡不安稳可能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机制——一侧大脑半球在睡眠中保持相对警觉,从而充当“守夜人”来防范潜在危险。一旦侦察到不熟悉的动静,守夜的这半边大脑就会唤醒睡觉的人。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 为什么是左脑来负责警戒呢?科学家也说不准。“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左脑不同区域之间的功能联系更紧密,这种密切联系可能更适合于守夜。”玉置应子说,“第二种可能是——不一定只是左脑。因为我们只检测了第一个睡眠周期的状况(大约最初90分钟睡眠),可能在这一阶段都是左脑来负责警戒,往后就不一样。可能在下一个周期里,就是右脑也可能来接守夜的班,让左脑休息。”
知道了“为什么”说说“怎么办” 对于“认床”严重的人来说,这些也许都不是重点——就算更换睡眠地点,我们也已经不太用担心睡梦中来袭的野兽了,要怎么才能避免“认床”导致的失眠困扰呢?
对此,玉置应子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在睡觉之前就切断默认网络的工作状态,或许就能帮助我们在新环境下睡得更好。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对左侧的默认网络 进行一些无创的处理,比如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来减弱这一区域的激活状态,来降低它的警戒强度,进而减轻认床效应。”
经颅磁刺激示意图。经颅磁刺激的原理是借助小范围的磁场对特异脑区的电信号进行干扰,增强或减弱某些神经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图片来源:commons.wikimedia.org
呃,除此之外呢?研究者表示, 一些行为训练方法也许也能奏效。带上自己的枕头,选择睡眠环境与家里差不多的酒店,乃至频繁换地方睡,可能都能帮助减轻“认床”。
从前,当我们的祖先颠沛流离在未知的黑暗中时,睡眠时的高度警戒或许能够更好地保全他们的生命。而现在看起来,“认床”更像是一个幸福的烦恼:它依然是坚定的守夜使者,为你在陌生的环境里获得安全的守护,同时也带给你辗转难安的困扰。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科学家们能够对这一现象有更充分的认识,帮助我们在离家在外时安枕无忧。
PS.当然,睡眠障碍有很多种,有些类型的问题并不是干掉“守夜人”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