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是什么? 为什么有的产妇生产时可能会羊水栓塞?(2)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羊水栓塞可能是母体接触羊水后出现的I型变态反应。羊水的胎脂、胎粪、角化上皮等物质进入母体后,激活母体的免疫系统,使母体释放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多种炎性物质,一方面,损伤呼吸道上皮,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痉挛,导致母体的气管变窄,通气功能受阻,另一方面,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腺体分泌增多,进一步加重通气障碍,甚至引起血压下降,产生过敏性休克。[3]
此外,羊水中含有多种促进凝血的成分,进入母体血液,可以迅速消耗母体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形成小血栓。而这些凝血物质在短时间内有限,所以一旦耗尽,很容易诱发产后严重的出血症状。
临床上典型的羊水栓塞通常突发于分娩过程中、刚破膜不久,产妇突然寒颤、呛咳、气急、呕吐,而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抽搐、昏迷,血压急剧下降,乃至心脏停搏,可在数分钟内死亡;度过这一阶段后,进入凝血障碍阶段,以子宫出血为主的全身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血、血尿、消化道大出血等。另外,血栓堵塞肾内小血管还有可能引起缺血、缺氧,导致肾脏器质性病变,产生急性肾衰。
催产素应用不当、子宫收缩过强、手术助产、子宫颈裂伤、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多胎妊娠、滞产、巨大儿难产、胎死宫内等,都有可能是羊水栓塞的诱因。对于羊水栓塞,目前仍旧没有精准、迅速的早期诊断方法,主治医生的经验和多科室配合是成功抢救的关键。
世界各国都有医疗纠纷,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医疗资源分配不当,有的是医生失误,还有的是病人家属罔顾法律。然而,有一个原因是全世界通用的,那就是医生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差异。在医生眼里,疾病是动态的、可探索的、与工作相关的,而在患者眼里,疾病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打断其生活节奏的、不完全消除就会带来巨大损失的恶性事件。这种认知差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预期。
一种药,即使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治愈率,医生也要考虑那百分之一的可能。而一个手术,即使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失败率,患者亦然希望成功的是自己。
“北医三院产妇事件”的双方,目前都同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这是好事。笔者相信,司法部门会给出一个让当事人和大众都能满意的答案。至于如何消除医生和患者之间对于疾病的认知差异,就需要广大科普工作者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