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携程:青春不能永驻 未来会有多大变数?(3)
这些新进入的创业者与携程形成两种派别:新入者不遗余力地提高APP本身的用户体验,“流量变现”是次要的;而携程作为上市公司更重视商业与营收。新入者报团取暖,在微博、微信上竖起创新、平等的大旗,携程被它们打上了唯利是图、强势的标签。商战也在展开,艺龙和去哪儿都在向携程宣战。
梁建章说,“最终大家都是商业嘛,都需要赚钱,只不过有些公司会觉得自己的模式初期不需要赚钱,先把客户养到足够多。典型的就是淘宝,它最后也赚到钱了。但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多。一开始赚不到钱,往往以后也赚不到钱。”
携程收购了一些创业公司,梁建章表示,飞常准的数据有一定独特性,目前数据与携程共享;火车票网站“铁友网”也是收购过来的,收购后才做了APP,携程给予了后端支持。携程主导投资的公司则包括提供短租服务的途家、携程老员工创办的松果网等。
“整个旅游市场确实非常大,携程不可能都做到。我们来做的成功概率肯定会高于创业者自己来做。我们投过一些公司,希望形成互补。大公司往往愿意用金钱去买时间。”梁建章说。
坊间有个未被证实的传闻:携程与去哪儿的对战中,曾经将计就计,转到去哪儿订房。在去哪儿上偶有低价房,对酒店方刺激不大,因为不占主流,不会破坏酒店的定位与价格体系。而在收到携程从去哪儿下的大批订单之后,酒店方认为价格体系被扰乱而大为光火。传闻的背后,大家给出结论:携程对于整个商业链条中每个角色的底线太了解了,打商战,它谁都不怵。
梁建章的回答很有趣,“去哪儿会从我们这儿下单,我们也会从它那儿下单,我们从它那儿下单主要是测试一下,为什么去哪儿有些时候有一些很奇怪的价格。”
而针对2012年由艺龙挑起的“5亿美元价格战”,梁建章说;“价格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大家都打价格战,打就打呗,很正常,我们打的能力肯定是最强的,因为我们至少还是赚钱的,这样打下去它们就不赚钱了。”
作为老员工兼观察者,王世忠评价:“艺龙这些公司是在玩短期战术,携程是拼长期战略的。”他认为,梁建章在生意上有自己的想法,并不会被突发情况所左右,“他这个人比较稳,如果他想要开掉一个人会不动声色,只要他想好,谁都无法说服他。”
质疑三 梁建章=救世主?
2007年,梁建章急流勇退,去斯坦福大学主修经济学。对于选择的科目,梁建章的解释是,“还是经济学有比较多的东西可学习”。
在他的进修中,有一部分是针对人口与创新。回国后,他抽空去完成了研究,写作了《中国人太多了吗?》一书。书中有他自己收集的数据,还专门去几个重要国家进行了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