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豌豆荚:如何令巨头重视却又无法击败?(4)
第1方面,来自于豌豆荚对用户需求的判断的准确性。如上文所述,豌豆荚的产品组合定位确有一定的优势。豌豆荚较早地在传输与查找这两个应用渠道的关键环节卡位成功,方便其现在向其他周边需求层面拓展。而其在这一年中密集上线的产品集群,也并非是离散凑数的泛泛之作。
以视频搜索为例,其实这原本是豌豆荚在2010年创始之初便上马的第1个项目。当时正值南非世界杯,豌豆荚团队信心满满地推出了国内领先的相关视频服务。然而,3个月内只有100名以下活跃用户的市场反馈,令王俊煜和同事们很尴尬。显然,当时距离用户对手机观看视频的需求爆发还为时尚远。所以,时隔 3年后重新祭出视频项目之时,王俊煜和团队在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方面,已经积累了充分的经验。
至于开始涉足iOS平台产品,则是响应了豌豆荚用户呼声 的需求。同时,这也是豌豆荚未来极具开拓前景的一块新大陆。它不但可以助豌豆荚获得更多用户,而且显而易见地可以看作是豌豆荚向六度理论后3个需求节点拓展产品的开山之作。
第2方面,来自于巨头环伺所带来的黏住用户成本。不仅仅是腾讯在圈地,而是“四大家族”都在圈地,这是2012年之后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无法回避的事实。
其实,豌豆荚早已经吃到了巨头的苦头。豌豆荚云存储产品——阿尔法的失败,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巨头的干扰。王俊煜也对《商业价值》坦言,痛定思痛,六度理论中后3个需求节点,并非是适合豌豆荚做的事情,至少目前还不是。而这便是豌豆荚从这种竞争中获得的宝贵生存经验。
而现在,来自于巨头的这种竞争压力要比云存储产品要大的多得多。在各巨头自己的手机助手或者应用商店已经到位的前提下,如何摆脱熊俊所说的那种流量消耗弊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用户黏性这是豌豆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