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日"到"京东月" 电商二元竞合改变中国(3)
但在B2C时代,阿里的地位却被极大地削弱了。把平台型和自营式都合并在一起的话,天猫在B2C市场的份额刚刚过半。也就是说,天猫实际上已经在京东的有效射程之内。再加上京东的增长速度已经开始超越天猫,强大的自建物流体系也逐渐发力,天猫不可能无动于衷。
更重要的是,阿里一直倚重的平台电商模式,其实并不能完全说服海外投资者。今年年初,麦肯锡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就指出,在中国平台电商占到了整个市场的90%,而在美国这个比例仅为23%-24%。也就是说,在中国,随着网购的逐渐普及,对消费体验的需求不断升级,平台电商所占的比重肯定会逐步降低,中美网购习惯最终会殊途同归;目前的格局,只是阶段性的而已。
因此,对于打算在海外上市的阿里来说,在B2C领域绝对不容有失。毕竟,支付宝的红利,海外投资者很难分享;至于阿里牵头号称投资上千亿元整合物流的菜鸟网络,真正出成果最起码也要七八年之后,短期内难以画饼充饥。
京东于2010年底推出开放平台业务之后,更和天猫直接短兵相接,对第三方商家展开争夺。虽然京东开放平台入住的商家目前只有近三万家,远远无法和淘宝、天猫相比;要知道,仅淘宝一家,入住商家就超过了600万家。
但是,分析人士指出,京东完全不需要在入住商家数量上,和阿里一较高下;京东只要利用自建物流体系等先天优势,对优质商家“掐尖”,哪怕数量只有对方的1/5甚至1/10,就能极大地动摇阿里在这个领域的定价权和控制力。因为商家天然欢迎平台竞争,以便争取主动;百丽、七匹狼、雅戈尔这样的传统品牌如此,即使像裂帛这样的“淘品牌”,也同样选择了同时入住京东。韩都衣舍虽然在天猫“二选一”的压力下,没有参加京东店庆月活动,但其京东旗舰店依然在正常卖货。
合则共赢,斗则双输
在刘强东看来,中国电商行业最终只会剩下不超过三个综合性平台。虽然他强调,每个人都有机会,但实际上,综合各种条件来分析,除了阿里和京东之外,其他电商玩家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小。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是京东还是阿里,都开始在切切实实地改造(transform)中国商业生态。
“618”以及“双十一”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传统上,六月份和十一月份都不是零售业的旺季:因为六月份前有五一假期,后有暑假;十一月份则前有“金九银十”、国庆节,后有圣诞节、新年。但是,京东和阿里硬是凝聚亿万网民的力量,反周期打造出来两个“网购狂欢节”;而销售规模和用户的投入程度,亦让传统零售商大跌眼镜。